第427章 双医灵兴学传医道地脉动觉醒承使命(1 / 13)
双医灵兴学传医道,地脉动觉醒承使命
一、辰时朝堂议办学
辰时的汴京城,朝阳穿透薄雾,将紫宸殿的琉璃瓦染成金红,瓦当边缘雕刻的龙纹在晨光中泛着冷光,殿外汉白玉栏杆上的露水尚未干透,折射出细碎的光斑。
殿内檀香袅袅,从四角的青铜香炉中缓缓升起,萦绕着悬于梁上的“正大光明”
匾额,匾额下方,宋徽宗端坐龙椅,明黄色龙袍上的十二章纹繁复而庄重,手中玉如意的羊脂白与腰间玉带的翡翠绿相互映衬,尽显帝王威仪。
文武百官按品级分列两侧,左文右武,朝靴踏在金砖地面上,无声无息。
灵枢与素问身着朝廷特赐的绯色医袍,袍角绣着银色的艾草与矩尺纹,立于殿中靠近殿门的位置——这是朝廷对医者的特殊礼遇,寻常医者难有机会站在如此靠近龙椅的地方。
灵枢腰间悬着的三齿刀,刀鞘由终南山青铜锻造,表面刻着的墨家矩尺纹泛着淡金,随着他的呼吸轻轻颤动;素问鬓角悬挂的青铜小鼎,鼎身圣火纹与殿内四角的道家清心灯产生共鸣,灯芯跳动间,一道极淡的金红光罩在两人周身悄然形成,将殿内的檀香与朝服的熏香轻轻隔开。
“陛下,臣灵枢、素问,今日奏请,为大宋医学教育改革之事,”
灵枢上前一步,双手捧着用黄绫装裱的奏折,指节因用力而微微白,声音却清晰有力,穿透殿内的寂静,“去年汴京疫灾,臣等深入疫区,亲眼所见百姓流离、医者匮乏之惨状——太医院医者多习《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传统医理,善治寻常病症,却对水晶棺戾毒这类邪祟之症束手无策;民间医者虽有应对地方疫病的经验,却多是口耳相传,无系统学识,遇大疫则慌。
臣等恳请陛下设立‘大宋医道学府’,以道墨融合医道为基,培养既懂传统医理、又善应对邪祟的专业医学人才,为天下百姓护佑安康。”
宋徽宗放下手中的玉如意,目光扫过奏折,又落在灵枢与素问身上,语气带着几分赞许,却也藏着审慎:“灵枢、素问,你二人平定疫灾,救汴京数万百姓,功绩卓着,所言亦有道理。
只是设立学府非小事,需耗巨资修建校舍、印刷教材,更需选拔师资、制定章程,不知你二人可有具体规划?若只是空有想法,恐难推行。”
素问上前一步,与灵枢并肩而立,声音温和却不失坚定,像春日的细雨,滋润人心却又掷地有声:“陛下,臣等已有详细章程。
学府选址,臣等建议设于汴京城南的闲置官宅——此宅乃晚唐时墨家传人的居所,院内仍保留墨家机关遗迹,稍加改建便可使用,可节省三成修建费用;师资方面,臣与灵枢愿辞去太医院供奉之职,亲自入学府授课,同时从太医院选拔十位精通传统医理的御医,从各地医者中招募二十位有实战经验的贤才,组成教学团队;教材方面,臣等已着手编写《道墨医典》《墨道医器实操》《阴阳辨症录》三卷教材,《道墨医典》整合传统医理与道墨融合疗法,《墨道医器实操》详解脉诊仪、青铜香器等医器的制作与使用,《阴阳辨症录》教授如何结合试毒叶、脉诊仪与道家阴阳理论辨症。
所需资金,臣等愿将朝廷赏赐的黄金百两、绸缎千匹全数捐出,不足部分可从太医院年度经费中调拨三成,待学府日后有能力自给,便归还太医院。”
“陛下,不可!”
户部尚书王大人立刻从文官队列中走出,躬身行礼,语气带着明显的反对,“太医院年度经费本就紧张,去年疫灾已耗去大半,今年需采购药材、修缮医馆,若再调拨三成给学府,恐影响日常诊疗,届时百姓看病无门,恐生民怨!
更重要的是,道墨医道虽解了疫灾,却属‘旁门之术’——墨家机关术乃工匠之技,用于医道,恐失医之庄重;道家阴阳之说过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