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双医灵兴学传医道地脉动觉醒承使命(6 / 13)
等我们找到余孽,销毁寒戾石与水晶棺碎片,就能专心投入学府的教学。
到那时,大宋的医者会越来越多,医道会越来越兴盛,天下百姓都会受益。”
快马在官道上疾驰,蹄声“哒哒”
,卷起一路尘土。
终南山越来越近,空气中的阳火气息也越来越浓,可灵枢与素问心中都清楚,越是靠近,潜藏的危险就越大,一场新的较量或许正在那里等待着他们。
三、午时课传医道
三个月后,辰时的“大宋医道学府”
,朱漆大门敞开,门楣上悬挂着一块三尺见方的匾额,匾额由整块楠木制成,表面涂着金漆,“大宋医道学府”
六个大字是宋徽宗御笔亲题,字体雄浑有力,在朝阳下熠熠生辉。
匾额两侧挂着一副对联,上联是“道墨融贯传医道”
,下联是“仁心济世护苍生”
,横批“医教千秋”
,字迹飘逸,是素问的手笔。
院内的景象与三个月前截然不同——正厅已改建为宽敞明亮的讲堂,屋顶的机关天窗全部打开,阳光透过青铜板的缝隙洒入,在地面的八卦青砖上形成斑驳的光斑;医器房的防火砖墙整齐坚固,屋顶的双层瓦片在阳光下泛着淡青;药圃中的草药郁郁葱葱,艾草的淡绿、苍术的深绿、火绒草的金红相互映衬,散着浓郁的草药香气;古井旁的青铜机关柱已修缮一新,柱身上的刻度与机关清晰可见;甚至连院外的木栏,都已换成了刻有草药纹样的青铜栏,显得庄重而雅致。
批招收的百名学子已整齐地站在讲堂前的空地上,他们身着统一的青色学袍,学袍左胸绣着银色的“医”
字,右胸绣着各自的名字。
这些学子来自大宋各地,身份各异——有太医院年轻御医的子弟,从小耳濡目染,对传统医理颇有了解;有民间医者的后代,跟着父辈走街串巷,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还有不少寒门学子,因家人曾受疫病所苦,立志学医济世,凭借优异的考核成绩考入学府。
每个人的手中都捧着一本崭新的《道墨医典》,书页泛着淡淡的墨香,眼中满是期待与忐忑,像等待播种的种子,渴望汲取知识的养分。
灵枢与素问身着绯色医袍,并肩走上讲堂前的高台。
灵枢手中捧着《墨道医器实操》,封面是用青铜片拼接而成的矩尺与脉诊仪图案;素问手中捧着《阴阳辨症录》,封面则绣着道家太极图与试毒叶纹样。
他们身后跟着李御医与二十位授课医者,李御医虽已辞去太医院院正之职,却仍身着绯色官袍,显得格外庄重;授课医者们则身着与学子相似的青色长袍,只是袍角绣着银色的“师”
字,以示区别。
高台下方,百名学子同时躬身行礼,声音整齐划一:“弟子拜见灵枢先生、素问先生、李院正、各位先生!”
灵枢抬手示意学子们起身,目光扫过一张张年轻的脸庞,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些学子,是大宋医道的未来,是道墨融合医道传承的希望。
他清了清嗓子,声音透过高台旁的墨家扩音机关,传遍整个院落:“诸位学子,今日是大宋医道学府开学第一课,按常理,应先讲《道墨医典》的总纲,教你们医理基础。
但我不想先讲这些,只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为何学医?”
话音刚落,一位身着青布长衫、面色黝黑的寒门学子立刻从队列中走出,躬身回答。
他名叫陈阿牛,来自汴京郊外的陈家村,去年疫灾时,他的母亲险些染病,幸得灵枢与素问的香薰疗法相救,因此立志学医。
“回灵枢先生,弟子学医,是为了治好母亲的旧疾,也为了让更多像母亲一样的百姓免受病痛折磨!
去年疫灾,弟子亲眼看到先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