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双医灵兴学传医道地脉动觉醒承使命(7 / 13)

加入书签

与素问大夫用香薰护住全村百姓,那时弟子就想,若能像二位先生一样,用医术守护百姓,便是此生最大的心愿。”

陈阿牛的话音刚落,另一位身着锦缎内衬、面容白净的学子也走出队列。

他名叫赵谦,是太医院御医赵大人的儿子,从小研读《黄帝内经》,对传统医理颇有造诣。

“回灵枢先生,弟子学医,是为了传承大宋医道,精进医术,解世间疑难杂症。

家父常说,医者当以‘救死扶伤’为己任,弟子愿不负家父期望,不负太医院培养,更不负学府教诲,成为一名能为大宋医道争光的医者。”

其他学子也纷纷言,有的说为了守护家人,有的说为了扬名立万,有的说为了改善家境,答案各异,却都透着年轻人的真诚。

灵枢听完,轻轻点头,却又缓缓摇头:“你们说得都对,守护家人、传承医道、改善家境,都是学医的初心,值得肯定。

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这些还不够全面。

墨瑶祖师在《墨道医教录》中曾说,‘学医先学仁,行医先行道’。

这里的‘仁’,不是只对家人、对熟人的小仁,而是‘兼爱济世’的大仁——无论患者是富贵还是贫寒,是熟悉还是陌生,都一视同仁,用心诊治;这里的‘道’,不是只懂医理、不懂变通的死道,而是‘阴阳调和’的活道——顺应自然规律,结合患者体质、地域环境、季节变化,灵活用药,不强求、不偏执。”

他顿了顿,目光变得更加坚定:“道墨医道,看似不同——墨家重‘术’,用机关医器辅助诊疗;道家重‘理’,用阴阳理论指导辨症。

但两者的根本,都离不开‘仁’与‘道’。

墨家的‘兼爱’,是仁;道家的‘无为’,是道。

你们若只学脉诊仪的制作、香薰的配方、汤药的熬制,却忘了‘兼爱济世’的仁心,忘了‘阴阳调和’的道理,纵有天大的本事,能制作最精妙的医器、熬制最有效的汤药,也成不了真正的良医,最多只能算是‘医匠’。”

素问接过灵枢的话,声音温和却充满力量,像春雨滋润大地:“灵枢先生说得极是。

去年疫灾最严重的时候,广利坊有位老医者,名叫孙伯,他的医术不算顶尖,甚至连改良脉诊仪都不会用,却在余孽投放戾气罐的危急时刻,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罐口,护住了身后的三个孩子。

他自己却因吸入大量戾毒,三日后便病逝了。

孙伯临终前,还握着我的手说,‘大夫,不是看你会多少本事,是看你肯为百姓挡多少风险’。”

她的眼中闪过一丝缅怀,继续说道:“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

今日教你们道墨医道,不仅要教你们如何制作脉诊仪、如何用试毒叶辨症、如何熬制祛戾汤,更要教你们记住孙伯的话——学医,是为了在百姓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行医,是为了用自己的本事为百姓挡风险。

这份仁心,比任何精妙的医术都重要。”

百名学子静静地听着,有的眼中泛起了泪光,有的握紧了手中的《道墨医典》,有的则挺直了脊梁,之前的忐忑渐渐被坚定取代。

陈阿牛再次躬身,声音带着几分哽咽:“弟子谨记二位先生教诲!

此生定以‘兼爱济世’为仁,以‘阴阳调和’为道,绝不做只懂医术、没有仁心的医匠!”

其他学子也纷纷躬身,齐声说道:“弟子谨记教诲!”

开学第一课正式开始,灵枢带着五十名学子前往医器房,教授《墨道医器实操》的第一节课——改良脉诊仪的制作。

医器房内,每张工作台上都摆放着青铜片、银针、青铜工具与制作图纸。

灵枢拿起一块青铜片,用青铜刀在上面划出矩尺纹,动作娴熟流畅:“这脉诊仪的仪盘,需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