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医魂融墨书诗画残踪隐卷撼文枢(1 / 7)
医魂融墨书诗画,残踪隐卷撼文枢
一、辰时书坊印医典:墨家纸韵护医魂
辰时的汴京城,朝阳刚爬过宣德楼的飞檐,便将东市“墨香书坊”
的朱漆门照得亮。
书坊门楣上挂着一块黑檀木匾,匾上“墨香书坊”
四字是前朝书法家所题,笔力遒劲,而匾额角落却藏着一个极小的墨家矩尺纹——这是书坊主人沈墨的标记,他是墨家“机关纸”
技艺的最后传人,自“大宋护民医馆”
筹建后,便主动请缨,用墨家秘传的机关纸印刷医书,让道墨医道借文字流传。
书坊内,空气中弥漫着松烟墨的清香与圣火草的暖香,二十余位工匠正围着案台忙碌:有的用青铜刻刀雕刻医书版片,版片上既有《道墨医典》的医理,也有墨家机关医具的图谱;有的则用墨家机关纸铺在印版上,蘸取混合了圣火灰烬的墨汁,均匀按压——这种机关纸用终南山韧皮与圣火草纤维制成,防水防蛀,更神奇的是,若遇戾毒污染,纸色会泛出幽绿,起到预警作用。
沈墨身着青布长衫,腰间悬着一枚青铜矩尺佩,正仔细检查刚印好的《民间防疫口诀》。
册子封面用墨家“火纹染”
工艺,印着一个简化的太极与矩尺组合图案,内页则是用通俗语言编写的防疫方法,比如“艾草煮水沐,邪祟不沾身”
“见水泛绿时,圣火灰来护”
,每句口诀旁都配着小图,连不识字的百姓都能看懂。
“沈掌柜,这批口诀印得真好!”
一位工匠举着册子,脸上满是赞叹,“昨天送了几十本到张家庄,百姓们都抢着要,说比生硬的医典好懂多了!”
沈墨笑着点头,指尖拂过书页——机关纸的纹理中藏着极细的清心银丝,这是他按墨家《纸经》改良的工艺,能缓慢释放阳火之气,防止残踪气附着。
“道墨医道要传天下,光靠医者不够,”
他的声音带着墨家后人特有的沉稳,“得让百姓能看懂、能记住,这些口诀、小图,就是最好的法子。
灵枢先生常说,‘医道在民间’,我们印书的,就是要搭好这座‘传医桥’。”
就在这时,灵枢与素问走进书坊,前者刚从终南山勘察归来,袖口还沾着些许圣火草的碎屑;后者则提着一个布包,里面是新整理的草药图谱,准备交给沈墨印刷。
“沈掌柜,辛苦你了!”
灵枢走上前,看到案上的《民间防疫口诀》,眼中满是欣慰,“这口诀编得通俗,配图也清晰,百姓们肯定喜欢。”
沈墨连忙拱手:“灵枢先生客气了!
能为传医道出力,是晚辈的荣幸。
先祖曾说,墨家机关术不止是造器,更是‘济世之术’,如今用机关纸印医书,也算圆了先祖的心愿。”
他转身取出一本装订好的《道墨医器图谱》,书页用机关纸制作,翻开后,里面的脉诊仪、提水器图谱竟能通过机关展开,变成立体模型,“这是按墨家‘立体印术’做的,学子们看图谱时,能更清楚机关结构,比平面图好用多了。”
素问接过图谱,轻轻展开,立体的青铜香器模型泛着淡金,与她鬓角的青铜小鼎相互共鸣:“沈掌柜的手艺真是精妙!
有了这图谱,医器教学会更轻松,百姓也能自己制作简易医具了。”
可就在这时,沈墨突然指着一本刚印好的《防疫口诀》,脸色微变:“先生,您看这页!
纸色泛绿了!”
灵枢接过册子,只见其中一页的边角泛着极淡的幽绿,试毒叶一碰,竟瞬间变黑。
“是残踪气!”
灵枢的声音凝重,“有人在墨汁或版片上动了手脚,想借医书扩散残踪气!
沈掌柜,最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