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二章 熙熙攘攘 皆为利往(1 / 3)
县城同学聚:烟火气里的旧情谊(补记·续)
邢成义刚把最后一锨雪堆到菜窖旁,就听见院外传来“吱呀”的推门声,转头见邻居张婶裹着花头巾走进来,手里还端着个搪瓷盆,盆里是刚蒸好的菜窝窝,热气裹着玉米面的香飘过来。“成义回来啦?刚蒸好的窝窝,给你家端两个尝尝。”张婶笑着把盆往石桌上放,目光扫过院里扫得干净的路面,又朝邢父邢母夸:“还是你家小子孝顺,回来就帮着扫雪,我家那俩,还在屋里蜷着看电视呢!”
邢母赶紧拉着张婶往屋里让:“快进屋烤烤火,外面雪大。”邢成义也笑着搭话:“张婶您坐,我去给您倒热水。”他转身往屋里走,脚踩在刚擦干净的水泥地上,没了积雪的滑腻,走得踏实。进屋时,灶间的柴火还没灭,橙红的火苗舔着锅底,把墙面映得暖融融的,灶台上摆着的粗瓷碗,碗沿沾着点炖白菜的油星,透着过日子的实在。
等邢成义端着热水出来,张婶正跟邢父唠着来年的收成:“今年雪下得匀,开春麦子肯定长得好,就是我家那亩地,埂子有点塌,还得找工夫修修。”邢父点头应着:“我家那片也一样,等过两天雪化了,我跟成义去拾掇拾掇,顺便把你家的也帮着弄了。”邢成义在一旁听着,想起小时候跟着邢父去地里,也是这样,邻里间搭把手的事,从不用多说。
张婶坐了没一会儿就起身要走,邢母非要往她兜里塞两个菜窝窝:“自家蒸的,不值钱,你带回去给孩子尝尝。”张婶推辞不过,揣着窝窝往外走,邢成义送她到院门口,看见张婶家的屋檐下,也挂着串红辣椒,雪落在上面,跟自家的相映着,红得亮眼。张婶走了没几步,又回头喊:“成义,明早要是雪还下,我让你叔来帮着扫啊!”邢成义笑着应:“不用,您家忙您的,我们俩能弄完!”
关上门,邢母已经把炖白菜热好了,端上桌时,热气裹着肉香往上冒,邢父拿出一瓶散装白酒,倒在两个小瓷杯里,推给邢成义一杯:“少喝点,暖暖身子。”邢成义端起杯子,跟邢父碰了碰,酒液入喉,有点辣,却顺着喉咙暖到了胃里。他夹了口白菜,炖得软烂的白菜吸满了肉汁,嚼在嘴里,满是家常的味道,比在北京饭店里做的招牌菜,还让人踏实。
吃到一半,邢成义忽然想起兜里的绣帕,掏出来放在桌上,邢母拿起来看了看,绣着的梅花针脚细密,忍不住问:“这是给红梅绣的?”邢成义点头,又把红梅结婚的事说了,邢母叹了口气:“也好,红梅那丫头踏实,嫁得近,日子肯定过得好。”邢父在一旁喝着酒,没说话,却往邢成义碗里夹了块肉:“没事,以后再给你找个好的,咱不着急。”
窗外的雪还在下,偶尔有雪粒落在玻璃上,发出轻轻的“沙沙”声,屋里的灯亮着,把一家三口的影子映在墙上,忽明忽暗。邢成义看着桌上的菜,手里的酒杯,还有身边的父母,忽然觉得,这飘着雪的冬夜,扫雪的累、没送出去的绣帕,都成了踏实的念想——原来最暖的日子,从来不是在远方的热闹里,而是在老家的院里,父母在旁,饭菜正香,雪落无声,却裹着满院的温情。
第二天雪停了,太阳刚冒头,邢父就喊邢成义:“走,去镇上赶大集,年刚过,集上还热闹,顺便给你妈扯块布做棉袄。”邢成义揣着零钱跟在后面,村口的土路结了层薄冰,踩上去“嘎吱”响,远处的麦田裹着雪,像铺了层白绒毯,风刮过白杨树,枝桠上的雪簌簌往下掉。
到镇上时,集已经开得热闹。2011年的菏泽乡镇大集,还没太多花哨的摊位,大多是农民自家种的菜、手工做的年货,帆布搭的棚子连成排,红的绿的招牌在风里晃。刚进集口,就闻见炸丸子的香——一个铁皮炉子支在路边,油锅里的萝卜丸子翻滚着,金黄油亮,摊主是个穿花棉袄的大嫂,手里的长勺“哐当”敲着锅沿:“刚出锅的丸子,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