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2章 五路进兵(1 / 2)
“第一路,”
司马懿的声音清晰而沉稳,打破了暖阁内的寂静,“可由凉州都督张辽将军,亲率三万精锐之师,自散关而出,直扑汉中门户。
目标明确:沔阳、安阳,最终剑指南郑!
此一路,乃正面攻坚之主力,需张将军挥其勇猛善战之长,以雷霆之势,撕开蜀军在汉中北部的防线。”
他一边说,一边似乎在空中虚划出进军路线,徐晃听得微微颔,这符合他用兵的习惯,正面对决,硬碰硬。
“第二路,”
司马懿继续道,目光转向仿佛能看到东南方向,“命白善将军尽起所部五万兵马,自东路而出,全力进攻西城与上庸关!”
他稍作强调,“此二地乃汉中东部险隘,亦是连通荆州与益州之要道。
白将军若能攻克此地,不仅能与张辽将军形成东西夹击汉中之势,更能切断汉中蜀军可能来自荆州方向的援救之路,甚至威胁蜀国在荆州的部分利益。
此一路,与张辽将军一路,互为犄角,乃是我军夺取汉中郡的真正核心力量。”
他说到这里,刻意停顿了一下,让在座众人消化这前两路大军的部署。
这前两路,仍在常规的理解范畴之内,只是强调了东西并进,分散蜀军兵力。
“而第三路,”
司马懿话锋一转,引入新的变量,“可令屯驻于豫州的张绣将军,出动五万兵马,南下猛攻蜀国所辖的南阳郡!”
他看向郭嘉和沮授,知道他们能立刻领会其深意,“南阳郡并非汉中,但乃是诸葛亮极为重视之地,听闻其在此处大力推行屯田,积蓄军粮。
攻打南阳,一则可捣毁其粮草重地,乱其后方;二则,可迫使诸葛亮分兵救援,减轻我汉中主战场的压力。
此乃攻其必救,乱其阵脚之策。”
郭嘉眼中精光一闪,羽扇轻摇的度慢了下来,显然开始认真思考这一路的可行性。
“第四路,”
司马懿的声音压低了一些,带着一种算计的意味,“则需借助外力。
请陛下下旨,令附庸我国之石国国王屈出汗,集结其本部兵马,同时命并州张燕都督,调派其留守在石国与蜀国边境的宋宪将军所部,与之组成联军。”
他用手势比划了一个牵制的动作,“此联军不必强求攻破蜀国重镇广汉郡,其要旨在于‘佯攻’与‘牵制’。
大张旗鼓,制造声势,做出欲直捣蜀国腹地的姿态,迫使蜀国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兵力,驻防于广汉一线,不敢轻易北调支援汉中。
如此,汉中蜀军更为孤立。”
听到这里,邴原和盖勋的眉头稍稍舒展,如果第四路主要是佯攻和借助附属国的力量,那么对北汉本国国力的消耗确实会小很多。
司马懿再次停顿,目光扫过全场,最后落在吴权身上,说出了最为关键、也最大胆的第五路谋划:“最后一路……此路并非沙场兵马,却胜似千军万马。
需请陛下派遣一位能言善辩、深谙纵横之术的重臣,携带重礼,秘密出使江东吴国!”
他此言一出,连郭嘉都放下了羽扇,凝神细听。
利用吴国?这可是一个极其微妙而危险的策略。
司马懿不慌不忙地阐述:“使者需极力向北汉大举进攻蜀国之决心与胜算,言明蜀国灭亡在即。
继而可游说吴主孙权:北汉伐蜀,吴国岂可坐视?此乃天赐良机,吴国当趁此机会,兵攻打荆州目前仍在蜀国手中的南郡与武陵郡!
若吴国能攻下此荆西二郡,则荆州全境尽归吴国所有,其梦寐以求之长江全屏防线或将达成。”
他话未说完,邴原已经忍不住迟疑地插话问道:“吴国……岂会轻易为我所用?更何况,他们凭什么相信我们?又凭什么要出兵?即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