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9章 (3)《日子熬药,人心成丹:一本册子的万里漂流》(8 / 16)

加入书签

缓过来。”

他又从药箱里取出“百部”,这是专治久咳的草药:“这药得蜜炙过才不刺激,你们家有没有蜂蜜?”

二柱子娘赶紧找来陶罐,林恩灿亲手把百部拌上蜜,在灶上慢慢炒。药香混着蜜甜飘满屋子时,二柱子的咳嗽声似乎都轻了些。

老艄公在一旁看得直点头,忽然一拍大腿:“我知道渡船啥时候能开了!等我这腿好利索了,就找人修船,到时候给你们留个头舱!”

林恩灿笑着摆手:“不用,您多载些求医的人就好。对了,这是苇根治咳的法子,您记下来,村里谁不舒服,都能用。”

老艄公掏出个皱巴巴的本子,林恩灿一笔一划地写:“鲜苇根一尺,洗净切段,加冰糖煮半个时辰,治风寒咳嗽、咳血皆可——河边随处可得,不用花一文钱。”

孟明远在对岸远远看着,见林恩灿正教二柱子娘如何辨别苇根和毒草,赶紧在《天下百姓方》上添了新页,还画了幅芦苇荡的小画,旁边注:“寻常草木,救寻常人”。

傍晚时,林恩灿坐船返回,手里捧着个布包。打开一看,是二柱子娘蒸的槐花糕,还热乎着。老艄公跟在后面,腿上的布条换了新的,走路也利索多了:“先生,这是我托人写的‘渡口便民方’,贴在码头柱子上,谁不舒服都能照着来。”

林恩灿接过一看,上面歪歪扭扭写着“芦苇根治咳”“伸筋草洗腿”,还有“槐花蜜润肺”——正是他们教的法子。风从河面吹来,带着水汽的湿润,吹得纸页轻轻作响。

“先生您看,”孟明远指着那张贴满方子的码头柱子,忽然觉得这《天下百姓方》其实不用成书,它早刻在了渡口的木柱上,写在了烽火台的烟里,长在了蒲公英的绒毛上,跟着风,跟着水,跟着每双手,传到了该去的地方。

林恩灿望着渐渐暗下来的河面,忽然道:“明远你看,这河上的冰化了,船就能走了;人心里的冰化了,方子才走得远。”

夜里,孟明远趴在车窗口,看老艄公在码头点起了灯笼,光晕落在水面上,像撒了把碎金。远处传来二柱子隐约的笑声,混着咳嗽,却比白天清亮多了。他提笔在册子最后添了句:“药在草木间,医在人心上。”

灵狐蜷缩在他脚边,尾巴尖轻轻扫过纸面,像在为这句注解盖章。马车里的药箱散发着淡淡的草药香,和着窗外的水声、风声,成了这趟旅程最温柔的背景音。

渡船开航那日,码头挤满了人。老艄公的腿果然好了大半,正站在船头吆喝:“都别急,按着柱子上的方子来——咳嗽的喝苇根水,腿疼的敷伸筋草,上船前先把自个儿照顾利索喽!”

人群里忽然有人喊:“艄公大爷,这方子真管用!我家娃喝了三天苇根水,咳嗽真好了!”说话的是个农妇,怀里的孩子正揪着芦苇穗笑,手里还攥着张皱巴巴的“渡口便民方”。

林恩灿站在岸边,看着那张贴满方子的木柱被新刷了桐油,在阳光下亮闪闪的。孟明远忽然指着船尾:“先生您看!二柱子跟老艄公学划船呢,他手里还拿着《天下百姓方》当垫屁股的垫子!”

两人相视而笑。船缓缓离岸时,二柱子忽然站起来,举着本子喊:“林先生!等我学会划船,就把您教的方子传到下游去!”风把他的声音送过来,带着少年人特有的清亮。

马车继续往北,路边的草木渐渐有了春色。林恩灿掀开帘子,见田埂上有人在采荠菜,篮子里还放着本手抄的方子——正是他们在楚地记下的“荠菜煮水治头疼”。那农妇抬头看见他们,笑着扬了扬篮子:“先生教的法子,管用!”

孟明远翻着册子,忽然发现后面多了许多陌生的字迹,有的写“榆钱煮粥能安神”,有的画“柳树叶泡水治脚气”,最逗的是有个小孩画了只尿床的小狗,旁边写“桑螵蛸(螳螂卵)煮水喝,再也不尿床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