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2章 已经起势不可莽撞(1 / 2)

加入书签

山东新政连着教育改革,像一块石头投进平静的湖面,在传统儒生心里激起的浪头,远比表面看到的更大。

他们私下聚在一处,谈及此事,个个面色凝重。

“你们想过没有?”

一个老秀才压低声音,目光扫过众人,“这新政若真在山东扎了根,往别处铺开,辽东那套新学,定会跟着传遍天下。

到那时,算学、格物这些东西成了正经学问,谁还会把咱们这些啃经书的当回事?”

旁边的举人接口道:“可不是!

咱们儒生能在地方上立足,靠的是什么?不就是这孔孟之道传了千年,成了规矩,成了门阀根基吗?士绅、乡宦,哪个不是靠着经书起家?若新学取代了经史的地位,咱们的田地、声望、子孙的出路,怕都要保不住了。”

这话戳中了要害。

儒生们心里都清楚,他们的体面、家族的权势,看似是凭学问挣来的,实则与这千年传承的儒学门阀休戚相关。

从曲阜孔家到各地士绅,盘根错节,靠的就是“独尊儒术”

的根基。

如今新政一来,要让“杂学”

登堂入室,无异于要在这根基上刨土。

“辽东新学培养出的人,懂算学、会格物,能帮朝廷收税、治河、改良农具,朝廷自然看重。”

有个曾在京师待过的秀才叹道,“若天下都学辽东,将来朝堂上,怕是要换成那些‘新学’出身的人。

咱们这些人,别说当官,怕是连说话的份都没有了。”

他们越想越怕,先前的愤怒渐渐变成了深层的警惕。

这已不是几个教书名额的事,而是关乎整个儒生群体的存续。

有人咬牙道:“绝不能让新政这么顺顺当当推下去!

便是不能全拦住,也得让它处处受阻,让朝廷知道,天下读书人的心,还在孔孟这里!”

于是,暗地里,又有些动作在酝酿。

有的开始联络更多地方的儒生,互通消息;有的则寻机挑唆乡绅,说新政会损害他们的利益;更有甚者,偷偷篡改新学的课本,想搅乱视听。

山东地面上的风,看似平静了些,底下的暗流,却比以往更汹涌了。

这些儒生知道,这是一场赌上全部的较量,退一步,便是万丈深渊。

“要我说,咱们不能就这么看着!”

一个留着山羊胡的老秀才猛地拍了下桌子,茶水溅出不少,“山东、辽东敢这么折腾,不就是仗着上面有人撑腰?可天下官员,十有八九是咱们儒生出身,朝堂上的阁老、尚书,哪个不是经书堆里爬出来的?”

旁边一个戴方巾的举子点头附和:“这话在理!

咱们联络各地的同年、故旧,让他们在地方上递帖子,在朝堂上递奏折,就说新政乱了教化、坏了根基。

这么多官员一起说话,陛下再怎么看重新政,也不能不顾天下儒生的心意吧?”

“对!”

有人接话,“就说那些算学、格物,不过是匠人之术,登不得大雅之堂。

若让这些东西压过经史,将来人人都去学些‘奇技淫巧’,谁来守礼义、明教化?国本都要动摇了!”

角落里一个年轻些的秀才犹豫道:“可……可听说辽东新学确实让百姓日子好过了些,山东也……”

“糊涂!”

老秀才瞪了他一眼,“一时的温饱算什么?失了圣人教化,人心必乱!

到时候父子不亲、君臣不义,天下岂非要大乱?咱们闹,不是为自己争饭碗,是为了天下的纲常!”

这话一出,众人都觉得站住了理,先前的犹豫渐渐变成了笃定。

有人立刻起身:“我这就修书给江南的同窗,让他们在那边呼应!”

还有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