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2章 已经起势不可莽撞(2 / 2)
说:“我认识几个御史,他们最看重这些‘正风化’的事,我去托人递个话!”
一时间,原本沉闷的屋子热闹起来,一张张脸上重新有了光彩,仿佛已经看到朝堂震动、新政受阻的景象。
他们盘算着,只要天下儒生拧成一股绳,不愁朝廷不收回成命——毕竟,这天下的治权,从来都攥在熟读经书的人手里。
窗外的风掠过树梢,带着几分凉意,却吹不散屋内儒生们的热望。
一场更大的风波,正在这看似平静的筹谋中,悄然酝酿。
御史台的几间值房里,摊着从各地寄来的书信,字里行间满是对新政的抨击和对儒生处境的忧虑。
几位御史围着看了半晌,却没人急着表态。
“这事儿……不能急。”
须花白的刘御史捻着胡须,缓缓开口,“江南那些人的心思,咱们都懂,无非是怕新政动了他们的根。
可他们忘了,辽东那边不一样了。”
旁边的年轻御史不解:“辽东新学虽有些成效,终究是地方之事,难道还能影响朝堂?”
“你懂什么。”
刘御史瞪了他一眼,“去年辽东秋粮增产三成,流民回迁五千多户,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功绩。
更要紧的是,新学里那些学生,不仅会算学、懂格物,连律法、农桑都学得扎实——上个月吏部考评,辽东举荐的几个县令,全是新学出身,考绩都是优等。”
另一位御史接口道:“是啊,陛下现在最看重‘实绩’二字。
前阵子陕西巡抚想拿新政开刀,刚递了奏折,就被陛下驳回,还反问他‘去年陕西赈灾,算错了粮款数目,是谁帮着厘清的?’——不就是辽东派去的几个新学学子么。”
“再者说,”
刘御史敲了敲桌子,“真要是闹起来,逼得陛下动了怒,他老人家眼里可揉不得沙子。
当年胡惟庸案、蓝玉案,哪次不是说杀就杀?咱们这些御史,虽有言官之责,也不能拿脑袋开玩笑。”
更关键的是……”
他压低声音,“现在各地空缺的职位里,一半都等着辽东那边举荐人选。
咱们要是跟着起哄,把事情闹大了,陛下一怒之下,说不定真就把那些位置全给了新学学子。
到时候,咱们这些读经书出身的,才真要被挤得没地方去了。”
年轻御史这才恍然大悟:“您是说,他们想借咱们的手打压新政,结果反倒可能让新学的人趁虚而入?”
“可不是么。”
刘御史冷笑一声,“江南那帮人只顾着眼前的怨气,没算明白这笔账。
咱们要是跟着瞎掺和,那才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几人对视一眼,都明白了其中的关节。
于是,那些抨击新政的书信,最终都被悄悄收进了抽屉深处。
御史台依旧风平浪静,没人上奏,也没人声援——在实打实的政绩和潜在的风险面前,谁也不愿做那出头的椽子。
而远在江南的儒生们还在翘以盼,浑然不知朝堂上的御史们早已算出了另一笔更精明的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