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3章 洪武八年(5 / 13)
产劳动力耗用太大所致。
百姓家中始终抱着识字、懂些算术就足够的想法去供养孩子,因此大部分学子就读两年左右就会提前退学。
这种想法并没有错,毕竟不是每户百姓都有决心和能力去供养一个孩子就读的。
“天下大学学子数量几何了?”
刘继隆沉声询问,张瑛依旧率先开口解释:“陇右道四万八千余,其余诸道五万五千余。”
“不过陇右大学五年学制都有学子,诸道只有第一学年有学子,余下空缺。”
陇右与诸道的差距显而易见,如今天下虽然太平八年,可陇右人口也不过增长到了一百四十余万口罢了。
不足三十万户百姓,竟能养出近五万大学学子,可见陇右百姓富庶。
其余诸道百姓八百万户,但也并非他们只能供养五万余学子,而是许多学子还在小学就读。
不过即便如此,日后诸道大学学子也很难超过十五万,而陇右则是可以保持在五万左右。
这种情况,有刘继隆偏向陇右的原因,但主要还是庙堂上有太多陇右出身的官员。
有他们在,陇右想不富裕都困难,而陇右既然富裕,自然能供养更多学子。
这种局面不是刘继隆想要促成的,但他也没有遏制。
首先便是他也偏心陇右道的百姓,其次便是他希望用这种方式将财富转移到西北。
日后海贸必然成为主流,届时白银涌入,沿海百姓想要用白银作为货币并不难,但西部就不同了。
陇右道产出的那点白银,根本不足以与海外流入白银做对比,内地必然会陷入贫银的局面。
暂时保持着西北的富庶,通过朝廷俸禄来将财政收入到陇右百姓的头上,这是刘继隆能想到的最简单直接的办法。
除此之外,便是衙门招募百姓做工,平均平等的把钱发下去。
双管齐下的局面下,陇右及西北流通的货币必然不少,哪怕无法与直接流入白银的沿海比较,却也能保障西北货币不缺。
此外,由于陇右道率先进行改革,因此当地的土地大部分都是不允许买卖的公田,哪怕百姓把私田卖了,也还有公田保底。
刘继隆也想过会有人钻空子将公田改成私田,因此令都察院严查此块,虽然是治标不治本,但也比什么都不做要强。
他无法面面俱到,许多治标不治本的政策,也只是他能想到适合当下的手段。
随着普通百姓的识字率不断提高,日后的大汉会走上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