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诗圣的帽子不能戴(3 / 4)
是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杜甫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诗中充满对国家和百姓命运的关切。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体现了他以天下为已任的胸怀。
综上,后人才把他称之为诗圣。
“诗圣”和“诗仙”相比,很明显,圣在精神品格方面更甚一筹,而仙,则是浪漫飘渺的感觉。
所以,诗圣杜甫的很多诗词,并不像李白的诗词一样,看第一遍就能惊艳眼球,震撼心灵。
就像前文里面写到的: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
这就是杜甫晚年所作的诗,好是好,但并没有那么惊艳。
当然,就算李白,也有不少诗并不惊艳。
诗仙也不可能所有的诗都能惊艳世人。
还有杜甫最著名的
"三吏
"“三别”,《兵车行》、《丽人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兵车行前半段,对于现代人而言,大部分普通人看了,都是觉得一般般吧,就是个叙事诗。
要不是语文课本上学过,这种诗见了,说不定还会嫌弃呢。
但这正是杜甫能被称为诗圣的重要诗篇。
说了这么多,最终想说的,就是韩复来暂时打算先不把诗圣的帽子戴在杜甫的头上。
这个世界的人,完全理解不了诗圣的含义。
这个世界的人,鉴赏水平也不高。
只有李白的那种直击人心的诗词,才能一战成名,而杜甫的大多数诗词,并没有这个效果。
如果真给杜甫冠上诗圣的帽子,说不定还会弄巧成拙。
或许写到这篇小说的最后,那些老学者们,才能明白杜甫的诗词,才能意识到,他,就是诗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