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舌尖上的霓虹》!野原广志的奇思(2 / 9)
纪录片,而是咱们没找到对的题材和形式。以前咱们拍的《关东民俗纪行》,太偏向‘说教’了,一上来就讲历史背景,镜头全是静态的风景,观众看着容易犯困;但nhk的《日本老街物语》不一样,它是跟着老街里的普通人拍,比如面包店的老板、书店的老板娘,用他们的故事带出老街的历史,这样就有意思多了。”
小林立刻在笔记本上记下“以人物故事带历史”,抬头看向广志:“野原桑,那咱们现在做纪录片,是不是也应该走这个路子不搞生硬的知识普及,而是拍有温度的人和事”
广志笑着点头:“没错。而且咱们关东台有天然优势——关东地区有太多值得拍的人和事了。比如松井桑刚才说的老手艺,镰仓的木版画匠人,一辈子就做这一件事,他们的手艺怎么传承,怎么面对现代工业的冲击,这里面有太多故事可以讲;还有关东风情,比如千叶的稻田收割,群马的温泉祭,这些场景本身就很有画面感,再配上当地人的讲述,肯定能吸引观众。”
松井的眼睛渐渐亮了起来,他翻着手里的旧报告,指着其中一页说:“当年拍《关东民俗纪行》的时候,我们也想过拍木版画匠人,结果董事会说‘太小众,没人看’,最后改成了拍神社的历史。现在想想,要是当时能坚持拍匠人,说不定结果就不一样了。”
“现在也不晚。”
广志接过话头,语气里带着鼓励,“咱们可以先从三个方向入手——第一个是《关东老手艺》,专门拍快要消失的传统手艺,每集聚焦一个匠人,从他的日常工作拍到手艺的制作过程,最后再讲手艺背后的文化;第二个是《关东风情画》,这个可以延续以前的名字,但内容要改,拍关东各地的节日、习俗,比如镰仓的端午祭、横滨的亚洲街春节,用镜头记录这些热闹的场景,再穿插当地人的回忆;第三个是《关东地区风景物语》,拍关东的自然风景,但不是单纯拍风景,而是拍风景里的人,比如富士山脚下的农民,东京湾的渔民,让风景和人物故事结合起来。”
他话音刚落,会议室里就热闹起来。
藤下健第一个举手,语气兴奋:“我觉得《关东老手艺》这个方向好!咱们可以跟丸井酱油合作,他们老板不是喜欢传统文化吗让他们赞助制作经费,咱们在片子里给他们的酱油瓶做个特写,既宣传了手艺,又拉了广告,一举两得!”
“我支持《关东风情画》!”
小林立刻接话,手里的笔在笔记本上飞快地写着,“我去年去横滨街采访,发现那里有个饺子铺,老板是第三代传人,还会做老派的豆沙包,现在年轻人都不爱学了,他正发愁怎么传承——这个故事要是拍出来,肯定能打动人!”
山田也跟着点头:“《关东地区风景物语》也不错!我有个同学在富士山脚下种苹果,他们家种了五代人,苹果的品种还是明治时期传下来的,现在面临超市里进口苹果的竞争,日子不好过——拍他们怎么坚持,怎么想办法把老品种苹果卖出去,肯定有观众愿意看。”
木村推了推眼镜,语气沉稳:“我觉得三个方向可以同时推进,先各拍一集试点,看看观众反响。制作团队方面,咱们可以从制作部选几个有经验的老摄像,再搭配年轻编导,老的懂关东风土人情,年轻的有新想法,这样拍出来的片子既有温度又有新意。”
斋藤终于开口,声音还是一如既往的低沉:“技术方面不用担心,我可以把技术部那台闲置的高清摄像机调出来,虽然用了五年,但画质还不错,拍风景和手艺细节都没问题。要是需要特殊镜头,比如慢动作,我还可以自己改装设备,不用申请新的。”
松井看着大家热烈讨论的样子,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放下手里的旧报告,语气里带着感慨:“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咱们关东台还能重新讨论纪录片的事。当年拍《关东民俗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