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圩三章 北齐(1 / 4)
越过淮河拿下易守难攻的寿阳城,北齐大军渡江就再无阻碍。长江对面就是南楚重镇、北府兵主营,广陵。两军陈兵两岸对峙,暂未轻举妄动。
杨钧自献城降敌,就郁郁寡欢,经常独自饮酒,醉生梦死。他奉将令带着两万兵勇驻守寿阳,再加上就地征调的一万民兵,几次大战死伤过半,遣散时又有一半不肯投敌自行离去,最后跟着他留在北齐军中的不过五千余人。慕容苌当初答应他不作拆解,还让楚兵在他麾下,也没有守信,只留了两千人给他,其余三千,五百人一组,打散分入北齐军中。他虽然被任官封爵大加封赏,却更加落寞无为。不饮酒还能做什么。
驻兵期间, 杨钧的帐篷少有人来。起初还有北齐将领目睹他的勇猛无畏,想来结交一番,杨钧却寡言少语态度冷淡,动辄冷嘲热讽,渐渐就没有人来了。
这一日,杨钧照样将自己灌得半醉,却有人掀帐而入。
“杨将军?杨将军。”
“又来加封,还是赏赐啊?”杨钧懒洋洋躺在座椅上,将腿搭起来,眼皮都不抬。
“我是来给您送酒的。”来人语气平和向他走来,甚至带着笑意。
杨钧抬起眼皮看了他一会儿,忽然将手中酒壶像一颗砲弹一样砸出去,比直砸碎在他脚下,砰的一声,来人吓了一跳,凝息立在原地。
来人停了一会儿,看杨钧又转回头去不再理他,竟没有被吓住,继续走上前,将手中提着的一壶酒蹲在他面前的高桌上。
杨钧眼睛盯着他,伸手拿起酒,拔开壶塞闻了闻,眼睛一亮,想了想,又塞上,放回原位置,“你是谁?”
“在下姓崔,崔侍尧。”
杨钧听到这个名字,双眼一眯,单手撑着坐起,“你就是崔侍尧?”
“正是。”
“辅佐北齐小番王建章立制规范朝廷的崔侍尧?”
“正是。”
“你是汉人?”
“正是。”
“那你为什么要帮胡人?你不知道吗,一旦修文大成,北齐就真的成势了。”
崔侍尧隔着一张长桌笑眯眯看着杨钧,他靠着桌沿,手指在桌面上轻轻点着,轻快极了,“我是汉人,我也是齐臣。陛下包容并举,敢重用我一个汉人大刀阔斧改革祖宗之法,不惜得罪王公宗族,天下英主是也,我为什么不能良禽择木,国士报之?陛下视我为腹心,我岂能不效死用命?”
杨钧倏然而起,拍在案上,“哪怕让胡人坐了天下?”
“听说杨将军萱堂也有胡人血统,想不到竟然如此拘泥。”崔侍尧目光灼灼,真诚又恳切地注视着杨钧,“礼乐文化,披发左衽,乃是华夷之辨。若能教五胡读诗书、明礼仪,胡人岂非诸夏?天下非一家之天下,也不只是汉人的天下,乃是天下人的天下。有能者居之、有德者尊之,养民安乐,丰衣足食,就是大同之世。凭什么汉人坐得,鲜卑人就坐不得?”
杨钧若有所思,终究还是又拿起了酒,哂道:“杨某还是第一次见人把兴兵攻伐、侵扰国境说得这么有道理。”
崔侍尧摇摇头,叹了口气,背着手在帐内慢慢踱步,他沉默了一会儿,忽然抬头看着杨钧,“若今日北齐内忧外患,有绝好机会,杨将军会领兵北伐吗?”
“那是自然!”杨钧条件反射回答,然后想到自己刚才的说法,有些沉吟。
崔侍尧不以为意,点点头,“不错。天下纷乱久矣,百年战乱,百姓苦不堪言。暂时的和平停战都是假象,只要一日南北并存,兵伐之灾就一日悬在百姓头上。只有天下一统,才是真正的和平安民之道。将军的回答,可见南征北讨的统一是两国共识,只是统于谁手中而已。统于谁手对百姓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