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二章 消失的三十年(3 / 5)

加入书签

p; >可我的字,正走向黎明。”

    每一集都不超过十五分钟,没有任何特效,也没有背景音乐渲染情绪,只有真实的画面与朴素的叙述。可正是这种克制,让观众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与此同时,“原生记忆实验室”也传来好消息。团队深入贵州侗寨,采集到一组濒临失传的“嘎老”合唱录音。八位平均年龄七十八岁的老人围坐火塘边,用三代人未变的和声唱起古歌,歌声穿透山谷,仿佛来自远古的呼唤。

    李春梅带队做了三个月田野调查,整理出三百多页手稿,并联合高校开发AI修复技术,将模糊的录音还原至可出版水准。

    “这不是抢救,是复活。”她在项目总结会上说,“这些声音本不该死,只是被我们忽略了太久。”

    林小树全程参与评审。当听到那段无伴奏侗族大歌时,他闭上了眼,脑海里浮现出小时候母亲哼唱山歌的模样。那时她边洗衣边唱,歌词粗粝直白,却是他对美的最初认知。

    会后,他单独留下李春梅。

    “我想做一件事。”他说,“今年夏天,办一场‘大地之音’露天音乐会。就在昭通老家的打谷场上,邀请所有‘百县千才’计划里走出来的人,一起登台。”

    李春梅愣了一下:“你是说,让牧民、农民、工人、残疾孩子……全都站上舞台?”

    “对。”林小树点头,“不分专业与否,只看有没有想说的话。我们可以搭最简单的台子,用最原始的音响,甚至没有灯光。但我要让所有人知道,表达的权利,从来不该被门槛拦住。”

    李春梅久久注视着他,忽然笑了:“你知道最难的是什么吗?”

    “什么?”

    “不是组织,不是资金,是你能不能说服主流媒体来报道??而不是当成一场扶贫慰问演出。”

    林小树沉默片刻,拿出手机拨通王曜电话。

    半小时后,王曜带着策划团队赶到总部会议室。经过六小时激烈讨论,最终敲定方案:《大地之音》不仅现场直播,还将同步接入“普通人之声”全球巡展系统,实现在伦敦、巴黎、纽约三地展厅实时观看。

    “我们要让它成为一种象征。”王曜说,“不是施舍式的关怀,而是平等的文化对话。”

    筹备工作随即展开。周曼负责艺人联络,黄圣衣统筹内容编排,陈露主动请缨设计舞台动线,甚至连久未露面的赵建国都联系了老战友,帮忙协调当地电力与安保支持。

    而林小树,则回到了昭通。

    这一次,他不再是悄悄归来。村口拉起了横幅:“欢迎林小树回乡举办‘大地之音’音乐会”。孩子们举着自制的彩旗奔跑,老人们坐在门前晒太阳,脸上洋溢着久违的荣光。

    但他清楚,这份荣耀不属于他个人,而属于每一个曾被忽视的灵魂。

    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