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三章 怎么感觉处处是商机啊?!(3 / 5)

加入书签

我听见第一声和声升起,疼就忘了。”

    她抚摸着胸前的银饰:“这是我母亲传给我的。她说,只要这声音不断,我们就不是孤魂。”

    影片最后,她对着镜头轻声说:“我不知道还能唱多久。但我希望,有人愿意接着唱下去。”

    全网沉默三分钟,随后爆发出海啸般的转发与留言。

    >“我报名学侗语。”

    >“我们小区业主群自发组织‘民间歌谣夜’。”

    >“求开放线上合唱计划!我想加入!”

    李春梅看到数据后立刻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启动“百人传歌”公益项目:面向全国招募志愿者,学习并传承濒危民歌,每学会一首,便可获得认证,并参与年度线上合唱盛典。

    报名通道开放二十四小时,超八万人提交申请。

    而就在舆论持续升温之际,一场风波悄然酝酿。

    某权威文化评论公众号发布万字长文《警惕“苦难美学”的泛滥》,直指林小树团队“刻意挖掘边缘群体的伤痛,包装成文艺商品贩卖”,并批评《大地之音》“将农民置于舞台中央是一种变相的猎奇”。

    文章迅速被各大平台转载,支持者称其“戳破情怀泡沫”,反对者则怒斥“精英傲慢”。

    林小树没有立即回应。

    他只是在微博转发了张小勇的新小说截图??《钢铁之上》第二章已更新,写的是一个塔吊工人在百米高空读诗的经历。配文写道:**“你说这是苦难,我说这是生活。而生活,本就有权被书写。”**

    这条微博一夜之间获赞三百多万。

    更有无数普通人自发上传自己的“非典型人生片段”:环卫工人的晨跑日记、聋哑快递员的手语vlog、高原邮差给孩子画的星空明信片……

    #我的生活不需要被定义#登上热搜榜首。

    三天后,林小树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专访时首次回应争议。

    记者问:“有人说你在煽动情绪,打造‘道德制高点’,你怎么看?”

    他平静地说:“如果真实的情感叫煽动,那虚假的冷漠是不是该叫文明?我们拍的从来不是‘苦’,而是‘不肯低头的劲儿’。你看黄振国学英语,看他凌晨揉面;你看卓玛拉措翻山上学,看她冻裂的手指还在写字。这些人不喊累,但我们不能假装看不见。”

    他又说:“我不在乎有没有制高点。我只希望,有一天,一个孩子想当诗人,不会被人笑‘没出息’;一个老人想再试一次,不会被人说‘晚了’。”

    采访刊出当晚,原公众号删除争议文章,作者私信道歉:“我母亲昨天给我看了一段视频,是我外婆年轻时在田埂上唱山歌的影像。她说,‘你小时候最爱听,后来嫌土,再也不让唱了。’我突然明白,我批判的,正是我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