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从赛场风暴到裁判哨声》4(1 / 4)
9月28日 上午 10:20 首钢园体育馆·裁判休息室
指尖抚过胸前的国际乒联蓝牌徽章,冰凉的金属触感瞬间唤醒专注。我对着休息室的镜面最后整理裁判服——藏青色西装外套笔挺,白色衬衫领口贴合,皮鞋擦得能映出顶灯的光晕。口袋里的执裁记录本已经按场次排好顺序,夹着今天首个赛段的对阵表:男单64强赛率先开战,混双24强赛紧随其后,12张球台将同时启动,像铺开的12块精密棋盘。
“安诺,1号台准备,首战是向鹏对格拉斯门科。”裁判长张老师的声音穿透嘈杂,我应声站起,顺手拎起装有挑边器、计分器和擦网检测器的黑色工具箱。路过球员通道时,恰好撞见向鹏在做挥拍热身,他手腕转动的弧度让我想起当年自己练正手攻球的模样,转瞬又被“保持中立”的职业本能拉回现实。1号台是中心球场,聚光灯已经调试完毕,场地四周的电子屏正滚动播放赛事规则,观众席上零星的欢呼声里,我听见有人喊“叶裁判”,是发小沈皓宇带着几个朋友举着灯牌,我只能微微颔首示意,脚步不停走向裁判椅。
10:55,我踏上裁判椅,调整座椅高度至视线与球网平齐。副裁小李在对面示意器材检查完毕,球网高度15.25厘米,球台弹性符合标准,6个白色三星球已按惯例放在球台两侧。格拉斯门科的教练正对着他比划战术,我目光扫过双方球拍——向鹏的球拍胶皮光泽均匀,边缘没有磨损;格拉斯门科的正手胶皮有细微气泡,按规则不影响使用,但我还是在记录本上做了标记。挑边环节,向鹏选择发球,格拉斯门科选边,当我举起右手示意“准备发球”时,电子计分器自动归零,11点整的钟声与观众席的掌声同时响起。
首局向鹏进入状态极快,反手拧拉连续得分,格拉斯门科明显没适应场地风速,几次回球下网。打到7:2时,格拉斯门科的发球被我判罚“抛球高度不足16厘米”,他立刻举手示意异议,用英语解释“刚才手腕打滑”。我保持站姿不变,轻声回应“请继续,下一分注意发球规范”,同时在记录本上标注“发球违规一次”。根据wtt规则,首次发球违规仅判失分,无需警告,这是执裁中最基础的尺度把握。11:18,向鹏以11:4拿下首局,我在计分器上确认比分后,抬手示意“局间休息”,视线掠过场边——沈皓宇举着手机拍摄,镜头却对着我这边,我赶紧移开目光,专注于检查下一局的比赛用球。
第二局出现小插曲。格拉斯门科接发球时突然喊停,指向地面说“有灰尘影响判断”。我立即示意副裁检查,果然在球台左侧边缘发现一小片纸屑。清理期间,向鹏走到场边喝水,路过裁判椅时轻声问“叶姐,今天风是不是有点大?”我维持职业表情,只回答“场地风速符合标准,请专注比赛”。当年在国家队训练时,我和向鹏曾在同一个球馆练球,如今身份转换,必须守住公私界限。这局格拉斯门科调整战术,用侧旋球打乱节奏,一度追至9平。关键分上,向鹏正手爆冲擦边,副裁立刻举旗示意,格拉斯门科果断提出鹰眼挑战。我按下挑战按钮,电子屏回放显示球的落点刚好压在边线内侧,随即宣布“挑战失败,得分有效”。11:32,向鹏以11:9再胜一局,此时3号台传来欢呼声,原来是陈幸同拿下女单首局,我瞥见计分器上显示她的比分是11:3,心里默默为她记了一笔“正手命中率高”。
12:15,首场比赛结束,向鹏以3:0晋级32强。我在记录表上签字时,他走过来说“谢谢叶姐,判得很准”,我抬头笑了笑:“好好准备下一轮。”走下裁判椅,小李递来矿泉水:“安姐,刚才那个擦边球要是没鹰眼,还真不好判断。”我拧开瓶盖喝了一口:“所以更要相信技术手段,咱们的职责就是保证公平。”休息室里,其他裁判正交流场次情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