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1章 欣慰!从反对到支持!(1 / 3)

加入书签

    老朱指尖的力道渐渐松了,他深吸一口气,殿内凝滞的空气仿佛也随之流动起来。

    原本紧绷的嘴角缓缓放平,语气里的坚决褪去,多了几分感慨:“你这孩子,看问题竟比朕和标儿都远。之前朕满脑子都是洪武三年移民时,百姓哭着扒着门框不肯走的模样,只想着千万别再折腾他们,却没料到,若是不移民,等将来北方三省人挤人、地不够种,百姓没饭吃的时候,只会更苦——到时候流民四起,乱兵丛生,大明的根基都会跟着动摇,那才是真的危险。”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案上堆积的奏折上,那些来自北方三省的灾荒奏报仿佛又浮现在眼前:“你说的这些,倒不是没有道理。北方三省的灾荒,朕头疼了十几年,每年都要从国库拨粮赈灾,可治标不治本。之前总想着‘等粮种推广开,百姓能吃饱就好了’,却没往深了想,粮食多了,人也会多,地还是那些地,矛盾只会越积越深!只是移民的风险,咱们不能不防——当年沿途的荒坟、百姓断手断脚只求留下的惨状,朕这辈子都忘不了,绝不能再看到第二次。”

    朱标在一旁连连点头,接过话茬时,语气里已没了最初的反对,多了几分认同:“高炽说的‘人地矛盾’‘环境脆弱’,确实是北方的症结。之前我去河南赈灾,看到有的村落里,连院子墙角的空隙都种上了庄稼,农户们为了争一口水井,亲兄弟都能打起来。那时候只觉得心疼,却没往‘人口过载’上想。现在想来,若不把多余的人口分流出去,就算粮种能多产些粮食,也填不满人多的窟窿。”

    他话锋一转,眉头又微微皱起:“只是迁徙之事,需得好好谋划。洪武三年的教训就在眼前,咱们得避开所有坑:怎么让百姓自愿前往,而非像当年那样强制拖拽?路上的粮草、医药怎么保障,避免百姓饿死、病死在半道?到了辽东,怎么让他们立刻有房住、有地种,不用再风餐露宿?这些问题若是解决不好,再好的想法也会变成祸事,不仅救不了百姓,反而会让他们更恨朝廷。”

    朱高炽听到两人语气松动,心中的石头落下大半,连忙上前一步,语气急切却条理清晰:“孙儿早就琢磨过这些问题,已有初步想法!第一,绝不强制迁徙,只在北方三省设招募点,专门招募无地农户与流民。凡愿意去辽东的,朝廷不仅每户分二十亩良田,还免五年赋税,赠送足够的土豆种薯、玉米种子和铁犁、锄头;路上派军队护送,每五十里设一个驿站,提供口粮、热水和医药,确保没人饿肚子、没人因伤病掉队。”

    “第二,在辽东提前准备安置事宜。孙儿已让人在辽阳、沈阳周边规划了十个安置村落,现在就组织工匠和归顺的外夷部落搭建房屋,先打好地基、盖好屋顶,等百姓到了,只需简单修缮就能入住;同时开垦出万亩备用粮田,提前种上一季土豆,等移民到了,正好能收获第一批粮食,不用等春耕就能有饭吃。”

    “第三,化解移民与外夷的矛盾。挑选熟悉农事的农官,现在就去教归顺的女真、蒙古部落耕种技术,让他们先掌握大明的农具用法。等移民到了,让外夷部落帮忙带路认地,教他们识别辽东的气候、土壤,一来二去熟悉了,自然不会起冲突。”

    朱标听着,脸上渐渐露出笑容,语气里满是赞许:“高炽说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粮种增产是好事,但好事背后的隐患必须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