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火箭结构(2 / 2)
拿火箭发动机来说,高精度的燃油泵、耐高温的燃烧室、复杂的控制系统...这些都需要极高的工业水平。我在北极熊国见过他们的火箭项目,即使有德国专家的帮助,他们也面临巨大挑战。“
李铭点点头:“您说得对,这些確实是技术难点。但我们有自己的优势——举国体制的集中力量,以及......“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神秘的光芒,“一些独特的技术路线。“
“什么技术路线“王教授好奇地问。
“明天上午的技术方案会上,您就会知道了。“李铭神秘一笑,“我保证,您会对我们的设计方案感到惊讶。“
……
第二天一早,核心技术团队50人聚集在主设计室。这是一个宽敞的地下房间,墙上掛满了白纸,地上摆著几张大型製图桌,正组织是一块巨大的黑板。
李铭站在黑板前,手持粉笔,神情专註:“今天,我们要確定启明星一號的总体技术方案。“
他在黑板上写下几个大字:“两级液体火箭,第一代主打可靠性、经济性、可快速量產。“
“为什么是两级“有人问道,“北极熊国的设计是单级火箭。“
李铭解释道:“单级火箭简单,但效率低下。多级火箭可以在第一级燃料耗尽后拋弃那部分重量,让更轻的上面级继续加速,大大提高有效载荷比。但考虑到我们是第一次尝试,不宜过於复杂,所以选择两级方案。“
他开始在黑板上画出火箭的基本参数:“总长28米,直径2.6米,起飞重量70吨。第一级使用液氧煤油作为推进剂,四台並联发动机,总推力80吨。第二级採用同样的推进剂但是单台发动机,专为高空环境和轨道插入优化设计。“
李铭的粉笔在黑板上快速移动,绘出了火箭的详细剖面图,包括燃料舱、氧化剂舱、发动机布局、分离机构、控制系统等各个部分。
“这里有个关键设计,“李铭指著火箭的外壳部分,“我们將採用全新的铝镁合金蜂窝夹层结构,大幅减轻重量,同时强度能提升50%左右。“
材料学专家张教授皱起眉头:“李总师,这种结构製造难度很大,我们有这样的工艺水平吗“
李铭胸有成竹地回答:“传统工艺確实难以实现,但我设计了一套新的製造方法,结合压力成型和化学腐蚀技术,可以大大简化生產流程。明天我会安排专门的材料工艺会议,详细討论这个问题。“
他继续详细讲解火箭的各个系统,从推进到分离,从导航到通信,每一个环节都有创新设计,每一处细节都经过精心考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