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改进燃烧室(1 / 2)
“关於卫星部分,“李铭在黑板的另一侧画出一个球形结构,“第一代卫星將保持简单实用的原则,重量约80公斤,球形设计,直径不超过1米。主要任务是证明我们能够將物体送入轨道,並实现基本的无线电通信。“
他补充道:“卫星上將安装无线电发射机,持续广播预设的信號。这不仅是技术验证,更是向全世界宣告龙国已经进入太空时代。“
王教授在一旁认真听著,脸上的怀疑逐渐被惊讶所取代。最后,他忍不住问道:“李总师,这些设计...非常前沿,有些甚至超出了目前国际上的主流思路。你是怎么想到这些的“
李铭微微一笑:“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我的目標很简单——用最適合龙国国情的技术路线,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把我们的卫星送上太空。“
会议结束时,设计室的黑板和墙上已经布满了图纸和计算公式。团队成员们兴奋地討论著各自负责的部分,连那些最初持怀疑態度的老专家也被这个精心设计的方案所折服。
李铭站在一旁,看著这些科学家和工程师热火朝天的討论,心中感到一阵欣慰。作为一个从2023年穿越回来的人,他带来的不仅是技术知识,更是一种可能性——让龙国提前近20年进入太空时代的可能性。
接下来的日子里,“启明星一號“项目进入了全面攻坚阶段。各个技术组分头行动,针对不同的关键难点开展研究。
火箭发动机组的实验室里,一台精密的燃烧室测试装置正在运行。这是整个火箭最核心的部件之一,也是技术难度最高的环节。
“李总师,您看这个数据,“燃烧室设计负责人刘工程师指著测试记录,愁眉苦脸地说,“燃烧不稳定问题又出现了,振盪幅度超过安全范围。按照传统设计,我们需要至少六个月时间来一次次试验调整。“
李铭仔细查看了数据,然后拿起笔,在图纸上迅速画了几条线:“试试这个方案,改变燃烧室的形状,在这里、这里和这里增加三个涡流稳定器,同时调整喷注器的角度。“
刘工程师將信將疑:“这样真的有用吗“
“理论上可行,“李铭解释道,“关键是控制燃料和氧化剂的混合方式,减少燃烧波的形成。这种设计在其他行业有类似应用,我们可以借鑑。“
三天后,改进的燃烧室测试结果出来了——振盪幅度降低了80%,基本达到了稳定燃烧的要求。
刘工程师惊喜若狂:“李总师,您简直是天才!我们原计划需要半年才能解决的问题,就这样解决了!“
李铭微微一笑:“科学研究就是这样,有时候换个思路,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类似的场景在项目的各个领域不断上演。在分离机构设计组,李铭提出了创新的“爆炸螺栓+弹簧分离“方案,通过精確控制的小型爆炸装置,配合弹簧推力,確保两级火箭能够可靠分离。
“这比传统的热切割方式简单多了,“李铭向团队解释,“重量更轻,可靠性更高,而且便於批量生產。“
在导航控制系统组,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让火箭沿著预定轨道飞行,並在正確的时间、正確的高度和速度释放卫星。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於惯性导航系统,“李铭在技术会议上说,“我们需要高精度的陀螺仪和加速度计,配合模擬计算机,实时计算火箭的位置和姿態。“
他亲自编写了“轨道插入算法“,这是一套能够根据火箭的实时状態,计算最优控制策略的数学模型。这个算法看似简单,实际上包含了复杂的空气动力学、轨道力学和控制理论。
电子工程师们日夜奋战,將这些算法转化为实际的电路和控制指令。有时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