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盘古(1 / 2)
眾人围上前去,惊嘆於这台看似简单却蕴含高深技术的设备。李铭没有告诉他们,这台“原型机“的设计其实来自他穿越前记忆中的教科书——当然经过了大幅简化,以適应当前的工艺水平。
会议持续了整整一天,李铭详细解释了“盘古“项目的各个方面,从硬体架构到製造工艺,从散热系统到电源管理。每一个技术难点,他都准备了详尽的解决方案,精確到令人髮指的程度。
当眾人离开“零號实验室“时,脸上既有震撼,也有困惑。他们无法理解一个人怎么能同时精通如此多的尖端领域,从核能到航空,从电子学到材料科学...但震撼之余,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期待。
然而,硬体只是“盘古“计划的一半。真正的挑战在软体方面,而这部分,李铭计划亲自完成。
接下来的日子,李铭几乎消失在“零號实验室“中。即使是最核心的助手,也很少能见到他。基地里流传著各种猜测:有人说他在研製更可怕的武器,有人说他病倒了,还有人说他秘密去了国外...
真相是,李铭正在利用他最核心的“金手指“——“小世界“。这是一个只有他能进入的特殊空间,时间流速与现实不同。在那里,他可以不受打扰地编写代码,设计系统,然后带回现实世界。
在这个隱秘的空间里,李铭开始了一项在这个时代看来近乎疯狂的工作——编写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个人作业系统“。
他给这个系统起名为“鸿蒙“,象徵开天闢地、混沌初开。这是一个超前设计的系统內核,具备多任务处理雏形、文件管理、內存管理、设备驱动框架等现代作业系统的基本特性,但被大幅简化以適应“盘古“有限的硬体能力。
在作业系统之上,李铭开发了几款革命性的应用软体。首当其衝的是“天工“cad系统——一款图形化设计软体,支持二维绘图和简单的三维模型构建。在五十年代,当工程师们还在用铅笔和绘图板苦苦绘製图纸时,“天工“將彻底改变设计方式,对机械、建筑、电路设计领域產生顛覆性影响。
另一款重要软体是“璇璣“控制系统,专为卫星测控、火箭和飞弹制导优化设计。这款软体能將复杂的轨道计算和姿態控制简化为直观的图形界面,极大提高控制精度和反应速度。
此外,李铭还开发了一套基础程式语言和编译器,为未来的软体开发奠定基础。这种语言介於汇编和高级语言之间,既能直接控制硬体,又具备一定的抽象能力,是他精心设计的平衡之作。
当然,这些软体在当前的计算机上根本无法运行,它们是为尚未诞生的“盘古“量身定製的。李铭必须在硬体完成前就准备好软体,这在正常的技术发展中是不可能的顺序——但对一个穿越者来说,未来已在掌握之中。
两个月后,“盘古“项目全面启动。
在层的特別批示下,一支由全国顶尖电子专家组成的精英团队集结在龙湾基地。他们中有研究半导体物理的学者,有精通精密机械的工程师,有电路设计的大师,甚至还有几位从西方秘密引进的专家(经过严格审查和保密培训)。
李铭亲自主持了启动会议,向这些专家展示了“盘古“的完整蓝图。会议室內的反应几乎和两个月前在“零號实验室“一样——先是震惊,然后是怀疑,最后是激烈的爭论。
“这种密度的集成电路,我们的光刻技术根本做不到!“一位专家坚持道。
“信號干扰问题无法解决,这么多电晶体挤在一起,会互相影响!“另一位专家摇头。
“散热是最大的障碍,计算速度一旦提高,热量会迅速积累,没有有效的冷却系统,晶片会立刻烧毁!“第三位专家提出质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