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潜移默化,心境悄然转变(1 / 2)

加入书签

一个月的体验生活,如同细密的砂纸,悄然打磨着几位皇帝性格的棱角,让他们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

朱元璋依然每天惦记他的菜地,但他不再偷偷摸摸,而是主动向院方申请,将“快乐农耕”班正规化,成了养老院的特色活动之一。他耐心地教其他老人如何辨别土质、如何间苗,在分享劳作经验的过程中,他感受到了另一种形式的“被需要”,脾气变得柔和了许多。

乾隆虽然依旧讲究,但也逐渐融入了养老院的集体生活。他惊奇地发现,那些他曾经认为“俗气”的麻将,居然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乐趣。在牌桌上,他放下了帝王的架子,为了一个“清一色”而欣喜,也为点炮而懊恼,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与真实。

李世民在带领太极班、调解老人间小摩擦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民情”与“和谐”的重要性。他开始主动阅读现代老年心理学、健康保健书籍,思考如何将古代养生智慧与现代医学结合,让自己和他人活得更健康、更舒心。

变化最大的或许是嬴政。他依然关注秩序和标准,但不再那么不近人情。他注意到,严格按秦时作息,与其他老人的活动时间常有冲突。他默默调整了自己的“标准”,允许有一定的弹性。他甚至开始尝试理解并尊重那些看似“无序”的个性化需求,虽然嘴上从不承认。

体验期结束前,养老院组织了一场热闹的“跨时代联欢会”。几位皇帝卸下了最初的抵触,兴致勃勃地准备节目。

朱元璋不用任何人催促,拿着快板就上了台,来了一段自编自演的《说说咱的洪武年》:“打竹板,响连天,听咱老朱说从前!当年放牛又讨饭,谁知后来坐了殿……”诙谐生动,接地气的表演逗得全场哈哈大笑。

乾隆这次没有选择昆曲,而是字正腔圆地唱了一段经典京剧《贵妃醉酒》,身段眼神,韵味十足,展现了他深厚的艺术功底,赢得了满堂彩。

李世民即兴表演了一段剑舞,虽无沙场杀气,却充满了飘逸灵动之美,将力与美完美结合,尽显一代英主的老当益壮。

嬴政出人意料地没有背诵艰涩的秦律,而是选择了一篇歌颂统一、展望未来的雄浑骈文,声音沉稳有力,气势恢宏,让人感受到另一种深沉的美。

节目风格各异,却都真诚而精彩,台下掌声、笑声不断,气氛热烈融洽。

一个月的体验生活结束了,几位皇帝离开了“颐年殿”,但他们的生活却因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他们发现,离开了权力中心,放下了身份的包袱,在平淡甚至有些“琐碎”的养老院生活中,他们反而找到了另一种形式的满足感和存在感。

如今,朱元璋成了养老院的“特邀农耕顾问”,定期去指导种菜;乾隆开设了“老年书法绘画班”,免费教学;李世民依然是太极养生班的金牌教练,带领更多老人强身健体;甚至连嬴政,也受院方邀请,参与修订和完善养老院的部分管理流程,他的“标准化”理念在合理的范围内得到了应用。

霍去病前来探望时,惊讶地发现几位陛下精神焕发,眼神中少了以往的孤高与戾气,多了几分平和与充实,他由衷感叹:“看来这养老院,不仅是养老之所,更是修心之地啊。”

诗仙李白目睹此情此景,再次提笔,写下《颐年殿新咏》:

“皇家养老院,古今养老观。

洪武耕读乐田园,汗滴禾下笑语传。

弘历墨香染素笺,麻将声中悟平凡。

太宗太极导引术,鹤发童颜胜少年。

始皇标准参新法,秩序之中见暖颜。

最妙慈禧暗称羡,平淡方得真滋味。

荣华终是云烟过,心安之处即桃源。

莫道夕阳近黄昏,余晖璀璨亦满天。”

这场特殊的养老院体验,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