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我国封建社会初期战国时代22(1 / 2)

加入书签

诸子百家散文(14)

7、《晏子春秋》

晏子小传:

晏子(?——公元前500年),名婴,字平仲,春秋时齐国夷维(今山东高密)人。

公元前556年(齐灵公二十六年),其父晏弱去世后,继任齐卿,历事灵公、庄公、景公。

劝景公减轻剥削,减省刑罚,听取臣下的意见。

他主张用礼来维护统治,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传世《晏子春秋》,出于后人依托。

晏子的主要着作——《晏子使楚》

原文:

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

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晏子春秋》

释义:

这篇文章选自《晏子春秋》的《内篇》杂下第六。

《晏子春秋》八篇,相传是晏子所作,也有人说是后人编写的,其中记录了不少有关晏子的遗闻轶事。

这一篇记的是晏子出使楚国,用辞令战胜楚王,为国家保持尊严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衰弱,不再有统治诸侯的力量。

各国争夺霸权,外交方面的活动,往往也能成为胜败的一个条件。

当时楚国较强,齐国较弱,楚王要侮辱晏子,其实就是要侮辱齐国。

文章写晏子在强大的楚国的宫廷,受到侮辱,而他却能从容不迫,以巧妙的辞令,诙谐的比喻,针锋相对,给楚王以有力的反击,使敌方屈服,愧悔交并。

这种勇气和机智,在强敌面前敢于蔑视敌人、反抗敌人、坚毅不屈的斗争精神,是值得称颂的。

这篇文章,汉朝刘向所着的《说苑》里也收录着,字句大同小异。

晏子使楚这个故事,可能以事实为基础,而多少又增添了一些想象的成分。

它由于运用了这样锋利、恰当和诙谐的对话,使文章显得格外生动、形象,具有极大的说服力,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同时,它可能是汉朝以前的文人根据民间关于晏子的传说写成的,所以还能保存着明快而诙谐的风格。

译文(参考):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

楚王得知,对左右说:“晏婴是齐国长于辞令的人。

今要来,我想侮辱他,用什么办法呢?”

左右人说:“当他来到这里时,请绑缚一个人,从王的面前走过。

王问:’为何绑他?’回答道:’是齐人。

’王又问:’他犯了什么罪?’回答:’偷窃。

’”

晏子来到,楚王宴请晏子,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吏役绑缚一人走到王的面前。

王问:“被绑者是什么人?”

答道:“是齐国人,偷盗。”

楚王问晏子:“齐人本来就善于偷盗吗?”

晏子离开座位回答道:“我曾经听人讲过,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为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