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我国封建社会魏晋南北朝时期11(1 / 2)

加入书签

建安时代的作家除曹操父子外,最着名的是“七子”

,即孔融、王粲、刘桢、陈琳、阮瑀、徐干、应玚七人。

其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177—217年)。

他的《七哀诗》第一真实地写出了关中遭受战祸的惨况: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这是诗人从关中老家避乱到荆州时所作。

他用愤激的心情,把那些虐民祸世的军阀,斥为“豺虎”

,并用“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的图景写出战乱的惨酷。

诗中特别深刻地打动人心的是关于“饥妇人”

的描写:连做母亲的人对自己的婴儿也无法顾全,“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此中包含着多少人民的血泪!

这样惊心动魄的诗句,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篇末“南登霸陵岸,回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的结语,也表现了深沉的悲愤。

王粲其他诗歌,《从军诗》等,也都是历来为人爱读的作品。

他还善于写赋,历来传诵的《登楼赋》是他在荆州时登江陵城头所作。

这篇赋的内容也是这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愁恨,对战乱深表不满,渴望得到和平安宁的生活,并在开明的政权下,做一番事业。

这种感情在赋中用明白晓畅的笔法抒写出来,一反汉赋雕琢堆砌的作风,为魏晋以后的抒情短赋开了先河。

和王粲齐名的刘桢(170?—217年),也以诗歌见长,他的代表作《赠从弟》三,主要是抒写个人的抱负及志趣。

其中第二尤其突出: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这诗语言简练,长于比兴。

诗中松树的形象,正是作者志趣和性格的象征。

他表示不论在任何环境中,都要保持自己的操守,不向恶势力妥协。

这在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中是一种可贵的性格。

所以钟嵘称他“贞骨凌霜,高风跨俗”

刘桢其他的诗歌,也吐露了自己建立功业的要求,表现了建安作家共同的精神。

另外的四位作家,应玚和徐干现存作品不多,成就也较差。

陈琳和阮瑀则历来以文章着名,可惜保存下来的不多。

除散文外,他们也写诗。

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借秦代长城的史实,揭露苛重的徭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凡是读过这诗的人,总会感到心情沉重。

这说明作者对当时现实的深刻理解和对人民的同情。

孔融在七子中,有自己的特色,和王粲等人不同。

他善于作赋,但没有流传下来。

现存的作品只有一些散文和诗。

他的散文辞藻华丽,有较多的骈俪气息。

他的诗流传的很少,其中《杂诗》第二,用白描手法抒写丧子的悲痛,显得哀惋动人。

女诗人蔡琰(177—?),字文姬,是蔡邕的女儿,曾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