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我国封建社会南北朝时期35(1 / 2)
锺嵘的主要着作
《诗品序》
译文(参考)—1):
气候使景物生变化,而景物又感动人,所以被激荡起来的感情,就表现在舞蹈和歌咏中。
照耀三才(天、地、人),辉映万物,神灵有待它(诗歌)来祭祀,幽深微妙的意旨有赖它(诗歌)来阐明,感动天地鬼神,莫过于诗歌。
(第一段提要:说明诗歌的产生及其作用。
文中认为:外物感动人,产生感情,因而表现为歌舞。
这是对的,但对诗歌的作用,说得如此神秘,夸大,却是错误的。
)
从前《南风》歌的言辞,《卿云》歌的颂词,其意义是深长的。
夏歌(中唱道:“郁陶乎予心”
)、楚谣(指《离骚》中写道:“名余曰正则”
),其诗体虽不全是五言,但上述二句已是五言的开端了。
至汉朝的李陵,开始创立五言诗这种体裁。
古诗年代久远,作者与创作年代,很难详细知晓,从体裁推断,(这五言诗)必是汉朝而非周末的作品。
汉朝(西汉)的王、扬、枚、马等人都以词赋着称,没有听说有诗歌传世。
从李陵到班婕妤,约百年间,(创作五言诗的)除了一个女作家,就只有李陵一人而已。
诗人的风度都已缺失。
东汉二百年中,惟有班固创作了五言《咏史》诗一,却枯燥而无文采。
到了建安时代,曹操父子很爱好文士,曹氏兄弟成为文坛领袖。
刘桢、王粲是曹氏父子左右辅佐之人。
较次一等的人物,攀附曹氏父子,作他们部属的更多,以百数计。
建安时代文学大盛。
建安以后,文学逐渐衰微,这种颓势到晋朝才停止。
在太康年代中间(十年),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然兴起,继续了前代的成就,使文学得到中兴。
永嘉时(六年),尊重黄帝、老子(道家始祖),较推重于谈论道家玄虚之理。
当时《诗经》的十篇,其辞偏理,淡而寡味。
东晋时玄言余波尚在流传,孙绰、许询、桓、庾等诸公的诗,都像玄学《道德论》论文,丧失了建安文学的特色(慷慨悲凉的情调和富于现实性的内容)。
郭璞、刘琨已开始在改变玄言诗体,提倡清刚之气,赞成美俊,只是敌不过写玄言诗的人多,对当时影响不大,未能动摇整个玄言习俗。
义熙(东晋安帝年号)中,谢益寿继起创作(山水诗),很有文采。
元嘉(宋文帝年号)中,谢灵运的文学成就很高(才高词盛,富艳难踨),过了刘、郭、潘、左诸人。
原知曹植为建安之杰,刘桢、王粲次之。
陆机为太康之英,潘岳、张协次之。
谢灵运为元嘉之雄,颜延之次之。
上述曹植等人,都是五言诗的代表人物,着名的文学家。
(第二段提要:本段探讨五言诗的生、展及其不同流派的演变过程,并简要地评价各时期的主要五言诗人。
)
四言诗体,文辞简约,含义广泛,学习《国风》、《离骚》,便可获得很多;但每每苦于文辞繁多,而写出来的意思较少,所以近世很少有人娴熟四言诗。
五言诗在诗歌中处于重要地位,是众诗体中最有味道的一种,所以很适合于世人的口味。
世人爱好五言诗,是因为它可以不写具体的事情和形体,用它来抒情写景最细致贴切。
诗歌有兴、比、赋三种写法。
文已尽而意有余,是兴。
因物喻志,是比。
直写其事,寓言写物,是赋。
兴、比、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