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我国封建社会南北朝时期34(2 / 2)

加入书签

情,形诸舞咏”

这是文学的源泉在于现实的观点。

这观点是正确的。

作者继续“四候之感诸诗”

之后,又阐述了社会环境对诗人的感召,突出了“群”

和“怨”

特别是“怨”

的作用,这是诗歌反映现实的理论。

这理论出现在作诗偏重形式的齐、梁时代,,更有它的进步意义。

但是作者认为怨的抒的效果,可以“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锺嵘既重视诗歌的群、怨,因此要求诗歌要有“滋味”

,所谓“滋味”

,就是文中指出的“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

而要达到这个要求,必须赋、比、兴,做到言近旨远,形象鲜明,有风力,有藻采,乃可耐人玩味,而感染力也愈强。

这才是“诗之至也”

锺嵘反对作诗用典,他以为“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

“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他对喜用典的诗人,讽刺“虽谢天才,且表学问”

当然,写作上的援古证今,有时也有它的需要,锺嵘也不是一概排斥,他认为“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撰德驳奏,宜穷往烈”

,至于做诗,就不适用这样的标准了。

锺嵘也反对声病,主张自然和谐的音律。

齐梁时代,声律之说盛行,“永明体”

诗风泛滥,锺嵘对此作了有力的抨击。

他认为一味追求声律,反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

,主张“但令清浊通流,口吻调利,斯亦足矣”

他反对那种“伤其真美”

的八病,等人为的矫揉造作,而对诗歌的自然的音节美,并不排斥。

《诗品》是我国古代评论诗歌的名着,它反对玄言诗,反对用典,反对声病,主张自然真美,对弥漫在南朝诗坛上的云雾,有廓清的作用。

它对五言诗的起源、不同流派的溯述和对各家的品评,对后世各种诗话的创着,也起了启示作用。

hai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