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我国封建社会隋唐时代21(1 / 2)
隋唐时期的文学家及其作品
二、陈子昂
小传:
陈子昂(661—702年),字伯玉,梓州射洪隶(今四川射洪县)人。
他24岁考取进士,因上《大周受命颂》一文,为武则天所赏识,被任用为隣台正字(掌管国家图籍等的官署里的校书郎),后又任右拾遗(侍从规谏皇帝的官员)。
由于陈子昂的政治观点和武则天并不完全相同,所以没有得到重用。
先因好友乔知之案受株连,被投进监狱,后退职回乡,不久又为县令段简抓进监狱,被害致死,死时42岁。
唐初,诗风靡丽,不脱六朝风气。
陈子昂大力主张诗歌要继承“汉魏风骨”
,提倡作品必须注重内容和具有刚健质朴的表现形式,反对“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
(没有社会内容却片面追求形式与技巧)。
这使得当时的风气为之一变,给唐朝的诗歌和散文带来较大的有益影响。
他的诗见《陈子昂集》。
陈子昂的作品
1)《感遇之二》
原文: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释义:
这诗写兰若遇春夏而茂盛,入秋冬而凋零。
作者以兰若相比,说明自己是一个有品格、有抱负的人,由于受到谗毁,壮志难酬。
诗意是抒写个人之情,实际是愤世之作。
本诗借物抒情,造意遣辞,均受屈原《离骚》的影响。
译文(参考):
兰若在春夏两季,郁郁青青,繁荣茂盛。
在紫色的花茎上开放出红色的花朵,幽独地在空林之中。
白日越来越短,花草的枝干摇曳,秋风放肆吹动。
草木的芬芳繁茂不会永存,遭秋冬风寒而凋谢飘落,都会一年一枯荣。
注释:
1、感遇诗:对某种事物有感而作的诗,叫感遇诗。
陈子昂的《感遇》共38。
从所写的内容看,n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
作者针对唐朝社会现实,有感而,所以叫做“感遇”
。
2、兰若:兰,香草,多年生草木,夏秋间开花,有香气,属菊科,和现在所说的兰花不同。
若,杜若,一名杜蘅,水边香草。
作者用这两种香草来比喻自己。
3、芊蔚:花叶繁茂。
何:多么。
青青:即“菁菁”
,繁盛的样子。
4、幽:暗。
兰草幽香清远,被称为幽兰。
空:尽。
5、朱:红色。
蕤(rui锐音):花下垂貌。
6、袅(nia0鸟音):这里形容秋风吹动枝干摇曳的样子。
一说是秋风吹拽貌。
7、岁华:华通“花”
,草木一年一度荣枯叫岁华。
摇落:遭风吹动而凋谢飘落。
2)《登幽州台歌》
原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释义:
696年,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东征契丹。
陈子昂随军参谋(这是他第二次从军)。
攸县出身亲贵,不懂军事,陈子昂曾献奇计,不仅未被采纳,还受到降职处分。
当他登上幽州台时,感到未能碰上古代燕昭王重用乐毅,那样人才的际遇;而后来的英雄人物,自己又没看见,于是就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