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诗礼之间的美学对话 子夏问诗的文明阐释(2 / 8)
动作如何通过仪式转化为可感知的审美形式。
(六)甲骨文中的“美”
字考释
殷墟甲骨文中,“美”
字作“”
形(《甲骨文编》第1142号),上为“羊”
,下为“大”
(人形),展现原始图腾崇拜中“羊人合一”
的审美意识。
这种将动物神性与人体结合的造字逻辑,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羊人身像”
中具象化,印证了《诗经》“巧笑”
美学的深层文化基因——美,起源于人类对生命神性的敬畏与模仿。
二、孔子的美学革命:从“形美”
到“德美”
的范式转换
子夏引用的诗句,描绘的是女子施粉黛于素面的妆容之美,而孔子以“绘事后素”
回应,完成了对美的本质的哲学重构——将美从外在的装饰性,转向内在的本真性,为中国美学奠定了“重质轻文”
的价值取向。
(一)“绘事后素”
的现象学阐释
从现象学角度看,“绘事”
(绘画)与“素”
(白底)的关系,揭示了美产生的结构性条件。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提出,艺术品的本质在于“真理的自行置入”
,而孔子的“绘事后素”
早已洞察:美的呈现,需以本真的存在为基底。
就像希腊帕特农神庙的浮雕,其精美雕刻需以纯白大理石为载体,中国书法的笔墨之美,亦依赖于宣纸的素白质地。
(二)“礼后乎”
的伦理跃升
子夏由“绘事后素”
推导出“礼后乎”
,是美学向伦理学的创造性转化。
在周代礼制中,“礼”
常被视为外在规范,如《周礼?春官》对祭器形制的繁琐规定,而子夏的洞见在于:“礼”
如同“绘事”
,需以内在的道德情感(如“仁”
)为“素地”
。
这种“以仁为礼本”
的思想,在郭店楚简《性自命出》“道始于情,情生于性”
的论述中得到深化,形成儒家“情感本体论”
的美学根基。
(三)比较美学视野下的“素”
与孔子同时期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最美的猴子与人类相比也是丑的”
,强调美的相对性;而孔子的“素”
则指向美的绝对性——即本真状态的普遍价值。
这种差异在艺术实践中表现为:古希腊雕塑追求“理想化的人体美”
(如《米洛斯的维纳斯》),中国先秦艺术则注重“以形写神”
(如战国曾侯乙墓的青铜建鼓座,以群龙纠结表现动态神韵)。
(四)出土文献中的“礼后”
新证
郭店楚简《语丛一》记载:“《诗》,所以会古今之诗也者;《礼》,交之行述也。”
将《诗》视为情感的集合,《礼》视为情感的实践,印证了“礼后乎”
的逻辑链条。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孔子诗论》第29简评《关雎》“以色喻于礼”
,进一步说明孔子学派主张以情感为基础建构礼制,与子夏的“礼后”
之悟形成文献互证。
(五)礼器铭文的美学思想史
西周“德方鼎”
铭文“唯德动天,无远弗届”
,将“德”
与“天”
并置,为孔子“绘事后素”
的伦理美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