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从政三质 果达艺的千年回响(6 / 13)

加入书签

让他更加果敢)(《论语?先进》)。

这种“个性化培养”

的思路,对现代教育仍有借鉴意义。

清华大学的“因材施教计划”

,为不同专业、不同兴趣的学生提供定制化培养方案,正是这一理念的延续。

十、“果”

的反面镜鉴:犹豫与怯懦的代价

历史上因缺乏“果”

而酿成的悲剧,更能反衬出决断力的珍贵。

秦末的项羽,虽有“力拔山兮气盖世”

的勇力,却在鸿门宴上“妇人之仁”

,放走刘邦,最终落得“乌江自刎”

的结局。

他的失败不在于能力不足,而在于关键时刻的犹豫——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北宋的靖康之变中,宋钦宗面对金兵南下,时而主战,时而主和,反复无常。

主战派李纲率军击退金兵第一次进攻后,宋钦宗却听信谗言将其罢免,最终导致开封城破,徽钦二帝被俘。

这种“临事而惧却无谋”

的怯懦,让北宋百年基业毁于一旦,印证了孔子“暴虎冯河固不可,畏缩不前亦误国”

的警示。

明代的崇祯皇帝,虽有重整山河的志向,却缺乏“果”

的担当。

他在镇压李自成起义时,频繁更换将领,对袁崇焕等忠臣猜忌诛杀,导致军心涣散。

当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时,他既不南迁,也不决战,最终自缢煤山。

历史学家钱穆评价:“崇祯之失,在于知有过而不能改,知有贤而不能用,知有危而不能决。”

这种决策上的优柔寡断,让明朝在内外交困中走向灭亡。

这些案例共同揭示:“果”

的缺失,不仅是个人性格的缺陷,更是治理者的致命伤。

在危机四伏的政治棋局中,犹豫一分钟可能错失全局,怯懦一步可能满盘皆输。

十一、“达”

的历史纵深:从纵横之术到现代协商民主

“达”

的智慧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却始终围绕“协调关系、解决矛盾”

的核心。

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将“达”

展为外交艺术。

张仪以“连横”

破苏秦“合纵”

,靠的不仅是口才,更是对各国利益的精准拿捏。

他劝楚怀王与秦结盟时,先用商於六百里土地诱惑,又以美女珍宝拉拢,最终使楚国背齐向秦。

这种“以利为饵、以势为迫”

的手段,虽显功利,却展现了“达”

在大国博弈中的实用价值。

汉代的张骞“凿空西域”

,将“达”

拓展到跨文化交流。

他两次出使西域,面对匈奴的扣押、沙漠的险恶,始终保持“不卑不亢、互利共赢”

的态度。

在乌孙国,他不强行推销汉朝历法,而是赠送丝绸、茶叶,让对方自愿与汉结盟。

这种“尊重差异、平等交往”

的通达,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宋代的包拯以“达”

处理民生纠纷。

他在开封府任上,遇到一桩“牛舌案”

:农民的牛被人割了舌头,包拯让他杀牛卖肉,果然有人来告,凶手正是割舌者。

包拯没有简单定罪,而是追问动机,现是邻里积怨所致,最终调解双方和解。

这种“明察秋毫又兼顾人情”

的治理方式,让“达”

从朝堂延伸到市井。

现代的协商民主是“达”

的制度化体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