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博文约礼 不畔之道(2 / 9)
p>,将书本知识与实践探索结合,展现了“博学”
的活态传承。
明代的徐霞客,以游记展现“博学于文”
的另一种形态。
他三十年游历,足迹遍布十六省,不仅记录山川地貌,还考察民俗风情、宗教信仰、物产气候。
在《江源考》中,他纠正《禹贡》“岷山导江”
的谬误,证明金沙江才是长江正源;在《楚游日记》中,他详细描述溶洞的石笋、石钟乳形成过程,比欧洲地质学早两百年;在《滇游日记》中,他记载了傣族的泼水节、纳西族的东巴文,成为民族学研究的珍贵资料。
徐霞客的“博学”
不在书斋,而在天地之间,他说“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
,这种对世界的好奇心,正是“博学于文”
的原始动力。
清代的戴震,以考据学深化“博学于文”
的内涵。
他为了弄懂《尚书?尧典》“光被四表”
的“光”
字,查阅《说文解字》《尔雅》《方言》等二十余种典籍,结合音韵学考证出“光”
实为“横”
的通假字,意为“广被四表”
。
戴震的博学不仅在于涉猎之广,更在于钻研之深,他说“学贵精,不贵博”
,但“精”
需以“博”
为基础。
其着作《孟子字义疏证》,既批判宋明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
,又以训诂学阐明“理者,情之不爽失也”
,将哲学思辨与文献考据完美结合,展现了“博学”
的深度。
近代的梁启,堪称“百科全书式”
的学者,其“博学于文”
横跨政治、历史、哲学、文学、地理等领域。
他既着《清代学术概论》梳理学术史,又写《新史学》倡导史学革命;既翻译《十五小豪杰》介绍西方文学,又撰写《中国地理大势论》分析地理与文化的关系。
梁启的博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叠加,而是“善变”
中的整合——“不惜以今日之我,难昔日之我”
,在不断吸收新知识中完善认知体系。
他在清华讲学期间,告诫学生“非博不治”
,同时强调“博而不杂,约而不陋”
,为“博学于文”
注入现代内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当代的钱锺书,其《管锥编》展现了“博学于文”
的跨文化视野。
该书以《周易正义》《毛诗正义》等十部典籍为纲,旁征博引英、法、德、拉丁等多种语言的文献,从“食色性也”
谈到弗洛伊德的潜意识,从“言意之辨”
论及西方诠释学,证明人类文明存在“东海西海,心理攸同”
的共通性。
钱锺书的博学,在于他能“横扫清华图书馆”
的积累,更在于“打通中西,融会古今”
的洞察力,他说“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
,强调博学需沉潜,而非炫耀。
这些跨越千年的案例证明:“博学于文”
是君子认知世界的基础——没有广博的知识,便如盲人摸象,难以把握事物全貌;没有持续的求索,便如井底之蛙,容易固步自封。
正如荀子所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博学的目的,是为了“知明”
,为“约之以礼”
提供认知前提。
二、约之以礼:行为边界上的守正之道
“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