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博文约礼 不畔之道(4 / 9)

加入书签

>

普及到民间。

正德十三年,他在南赣(今江西南部)颁布《南赣乡约》,规定“同约中推年高有德为约长,次者为约副,又次者为约正、约史、知约、约赞”

,每月朔望聚会,“彰善纠过”

:“善者,书于籍,扬其名;过者,婉劝之,不改则告于官”

乡约内容涵盖“孝父母,敬长上,和乡里,教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将国家礼制转化为民间规范。

王阳明的“约礼”

,不是外在强制,而是“自相约戒,共成仁厚之俗”

的自觉,他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约之以礼”

正是破“心中贼”

的利器。

清代的曾国藩,以日记记录“约之以礼”

的修身过程。

他曾在日记中反省“晏起,心不静,由于心乱”

,以“礼”

的“时”

约束自己;“见人多言笑,不严毅,非敬也”

,以“礼”

的“敬”

提醒自己;“食色之欲,累心如此”

,以“礼”

的“节”

克制自己。

曾国藩的“约礼”

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每日三省吾身”

的持续努力——他将《朱子家训》《五种遗规》置于案头,遇事便对照检查,最终形成“日课十二条”

,包括“主敬”

“静坐”

“读书不二”

等,使“约之以礼”

成为日常习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些历史实践表明:“约之以礼”

是君子行为的边界——没有礼的约束,博学可能沦为炫耀的资本;没有礼的引导,知识可能走向邪路。

正如孔子所言“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礼的作用,在于让各种品德各安其位,不逾边界。

三、博文与约礼:相辅相成的辩证之道

“博学于文”

与“约之以礼”

并非割裂的两面,而是“车之两轮,鸟之双翼”

——博学是基础,为礼提供认知前提;礼是约束,为博学指明方向。

孔子的弟子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将博学与笃志(约礼的表现)结合;荀子则更明确提出“学至乎礼而止矣”

,认为博学的最终归宿是礼。

这种辩证关系,贯穿于中国思想史的始终。

战国时期的荀子,系统阐述了博文与约礼的关系。

他在《劝学》中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博学”

是“知明”

的前提,“参省”

(约礼)是“行无过”

的保障。

荀子强调“学莫便乎近其人”

,即向良师学习,而良师的标准是“既知且仁”

——既博学又守礼。

他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为喻,说明“博学”

如琢玉,“约礼”

如成型,缺一不可。

在《礼论》中,荀子进一步指出“礼者,人道之极也”

,博学的最终目的是“出于礼,入于刑”

,通过礼的约束实现社会和谐。

汉代的董仲舒,以“天人三策”

融合博文与约礼。

他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既要求士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