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不语之境 夫子的理性坚守(3 / 9)

加入书签

侯,不以兵车”

(《论语?宪问》),因齐桓公通过葵丘会盟确立“毋忘宾旅”

“毋遏籴”

等盟约,而非战争维系秩序;批评子路“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论语?公冶长》),担心其鲁莽滥用武力——某次子路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孔子便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提醒他勇气需有仁德约束。

某次子贡问:“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孔子答:“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左衽矣。”

(《论语?宪问》)肯定管仲的“仁德”

而非“武力”

——管仲辅佐桓公“不以兵车”

九合诸侯,这才是值得称赞的。

“不语力”

并非否定一切力量,而是反对“力的滥用”

《论语?阳货》“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强调“勇”

(力量)需以“义”

为准则。

他教导弟子“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论语?宪问》),将力量纳入道德框架——冉有“为季氏将师,与齐战于郎,克之”

(《左传?哀公十一年》),孔子虽不满季氏,但认可冉有抵御齐国入侵是“义战”

,可见“不语力”

是对“不义之力”

的排斥。

有次子贡问“怎么治理国家”

,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又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孔子答“去兵”

再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答“去食”

,最后强调“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在“兵”

(武力)、“食”

(物质)、“信”

(道德)中,他把“兵”

放在最末,可见对“力”

的轻视。

对比“兵家”

的“力胜”

思想,更显“不语力”

的深远。

孙武“兵者,诡道也”

(《孙子兵法》)强调武力取胜,主张“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而孔子“不语力”

,是为了避免社会陷入“以力相倾”

的恶性循环,正如《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主张通过道德而非武力实现和谐,这种价值取向影响了中国“以和为贵”

的文化传统。

三、乱:悖理乱象的秩序重建

“乱”

指违背伦理的乱象,《说文解字》“乱,治也”

(反训),本义为“不治”

,包括“臣弑君”

“子弑父”

“兄弟相残”

等违礼行为。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的观念被破坏,孔子目睹太多“乱”

象:

鲁昭公被季氏驱逐,“居于乾侯”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客死他乡;卫灵公与南子淫乱,“太子蒯聩献盂于齐,过宋野,野人歌之曰:‘既定尔娄猪,盍归吾艾豭’”

(《左传?定公十四年》),被百姓编成歌谣讽刺;齐景公废长立幼,导致“公子荼立,鲍牧杀荼”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