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不语之境 夫子的理性坚守(4 / 9)
p>(《左传?哀公六年》)的内乱。
“不语乱”
不是回避现实,而是拒绝渲染。
《论语?先进》记载孔子整理《春秋》“笔则笔,削则削”
,对“乱”
象虽有记载,却通过“微言大义”
传递批判,如“郑伯克段于鄢”
(《春秋?隐公元年》):称“郑伯”
而非“郑公”
,讽刺郑庄公对弟弟失教;称“克”
而非“伐”
,暗示双方如同仇敌;称“段”
而非“弟”
,批评共叔段的僭越,整个记载仅六字,却隐含对兄弟相残的谴责,而非详细描述战争惨状。
子张问“晋公子重耳出亡”
的乱象——重耳流亡时“过卫,卫文公不礼焉;过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受尽屈辱。
孔子只说“重耳仁而不武,外而内宽,喜而能威,乱而能治”
(《孔子家语?贤君》),聚焦其“乱而能治”
的能力,引导弟子关注秩序重建,而非沉溺于流亡的细节。
“不语乱”
的深层是“崇礼”
。
孔子认为“乱”
源于“礼崩”
,主张“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颜渊》),通过恢复周礼重建秩序。
他“入太庙每事问”
(《论语?八佾》),熟悉礼仪细节——知道祭祀时“尸(代死者受祭的人)饮三,众宾饮一”
的程序,清楚“凡祭,士执雉,庶人执鹜”
的规定;教导弟子“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将礼仪作为立身之本。
某次季氏家臣阳货叛乱,占据阳关对抗季氏,子路请孔子参与:“阳货势大,夫子若助之,可复周礼。”
孔子拒绝:“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他宁愿周礼暂时不能恢复,也不与“乱”
为伍,这种抵制体现了“崇礼”
的坚定。
对比“纵横家”
的“乱中取利”
,更显“不语乱”
的坚守。
苏秦、张仪利用各国矛盾“以逞其智”
,苏秦“合纵”
抗秦,张仪“连横”
事秦,都在乱世中谋取相位;而孔子“不语乱”
,是为了避免弟子效仿“乱中取利”
,正如《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主张在秩序框架内解决问题,这种对伦理的坚守,为社会提供了稳定的价值锚点。
四、神:虚妄鬼神的理性定位
“神”
在春秋指自然存在,《说文解字》“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
,包括“昊天上帝”
(最高神)、“社稷神”
(土地五谷神)、“山川之神”
等。
当时祭祀盛行,《礼记?祭义》“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
,人们通过祭祀祈福避祸,《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把祭祀与战争并列为国之大事。
孔子对此的态度是“敬而远之”
。
《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
’曰:‘未知生,焉知死?’”
明确将“事人”
置于“事鬼”
之前,“知生”
置于“知死”
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