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骍角之光:不问出身的人才观(3 / 8)
p>“山川其舍诸”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山川神灵象征着一种超越人为的公正力量,孔子认为,即便是人为地忽视优秀的人才,这种公正的力量也不会舍弃他们。这反映了孔子对人才价值的坚定信念。
在《周易?乾卦》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与“山川其舍诸”有着相似的内涵。君子就像那匹毛色纯赤、犄角端正的犁牛之子,只要自强不息、不断提升自己的才能和品德,就一定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重用。
明代的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夫才生于情,未有无情而有才者也。情之于才,犹火之有光,火无精光,则不能照物;情无真挚,则不能育才。”王阳明强调,才能源于真挚的情感和不懈的努力,而不是出身。他本人虽然出身官宦世家,但他的思想和成就并非得益于出身,而是源于他对儒学的深刻理解和不断实践。
八、现实中的“犁牛之子”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犁牛之子”式的人物,他们出身低微,却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企业家马云,早年曾是一名英语教师,出身普通家庭。他创立阿里巴巴时,面临着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等诸多困难,但他凭借自己的远见卓识和不懈努力,将阿里巴巴打造成了全球知名的互联网企业,改变了中国的商业模式。
科学家屠呦呦,出身于一个普通的中医家庭。她在研究青蒿素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但她始终没有放弃,最终成功提取出青蒿素,为全球疟疾防治做出了巨大贡献,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些现实中的例子,充分证明了孔子“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的人才观的正确性。一个人的出身并不能决定他的命运,只要拥有优秀的品质和才能,并为之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九、打破出身壁垒的社会意义
打破出身壁垒,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激发社会的活力,让更多有才能的人参与到社会建设中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创新。
在现代社会,教育公平是打破出身壁垒的重要途径。通过普及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无论出身如何,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人生的梦想。许多国家都在致力于推进教育公平,如芬兰的教育体系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公平的教育体系之一,在芬兰,无论学生的家庭背景如何,都能接受到高质量的教育。
除了教育公平,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平的就业制度也是打破出身壁垒的重要保障。通过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出身低微的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发展机会;通过建立公平的就业制度,消除就业歧视,让每个人都能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获得合适的工作岗位。
十、“唯才是举”的历史实践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统治者都践行了“唯才是举”的人才观,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
三国时期的曹操,颁布了“求贤令”,明确提出“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他打破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和出身限制,招揽了许多有才能的人,如郭嘉、程昱等,这些人大多出身低微,却为曹操统一北方做出了重要贡献。
唐太宗李世民,也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他曾说:“朕之授官,必择才行。若才行不至,纵朕至亲,亦不虚授。”他重用了许多出身寒门的人,如魏徵、马周等,这些人成为了贞观之治的重要功臣。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深知出身低微者的不易。他在位期间,大力推行科举制度,让更多的寒门子弟有机会进入仕途。同时,他还规定“凡官员有才能者,不问出身,皆可提拔重用”,许多出身低微的人凭借自己的才能成为了朝廷重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