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孔门四忧:修行的警钟(3 / 6)
三、闻义不能徙:道义践行的怯弱
“闻义不能徙”的“义”,是“适宜”“应当”,《说文解字》“义,己之威仪也”,引申为符合道德的行为;“徙”是“迁移”“践行”,即“见义而迁,如向义而行”(《周易?益卦》“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孔子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闻义不能徙”是知义而不行,如“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因怯弱或私利放弃道义。
孔子本人“见义必徙”,周游列国时“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明知推行仁道艰难,仍“累累若丧家之狗”而不改其志(《史记?孔子世家》)。在蒲地,“蒲人止孔子”,以“盟而后出”相逼,孔子“与之盟”,但“出郭门,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遂去卫”(《孔子家语?困誓》),认为“要盟(强迫的盟约)非义”,毅然违背,这种“徙义”的果敢,展现了对道义的坚守。
“闻义不能徙”的危害,在历史中触目惊心。春秋时期的晋灵公大夫赵盾,“骤谏”灵公施暴而不听,却“未出境而返”,既知“谏是义”却“不彻底抗争”,最终灵公被杀,赵盾虽未动手,《春秋》仍书“赵盾弑其君”,因其“闻义不能徙”(《左传?宣公二年》);南宋的秦桧,明知“抗金是义”却“主和”,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岳飞,因私利放弃大义,沦为千古罪人,印证了“徙义”的重要性——义是行为的底线,失守则沦为不义。
“闻义能徙”的典范,首推子路。他“好勇力,志伉直”(《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却在孔子教导下领悟“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在卫国“蒯聩之乱”中,子路本已逃离,却因“食其食者不避其难”返回,战斗中“冠缨绝”,仍说“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左传?哀公十五年》),以生命践行“忠义”,孔子闻之“哭之恸”,说“自吾有由,恶言不闻于耳”(《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汉代的苏武,“闻义能徙”于匈奴十九年。他奉命出使匈奴,因“虞常谋反”受牵连,单于“欲降之”,以“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相逼,苏武“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又“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苏武“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汉书?苏武传》),始终坚守“忠君爱国”之义,这种“徙义”的坚韧,使他成为“民族气节”的象征。
宋代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是“闻义能徙”的绝唱。元军南下时,他“毁家纾难”,组织义军抗元,兵败被俘后,元世祖“以宰相相许”劝降,文天祥答“天祥为宋状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生”(《宋史?文天祥传》),在狱中写下《正气歌》,列举“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等坚守道义的例子,最终“临刑殊从容”,践行了“舍生取义”的誓言。
当代的“闻义能徙”,表现为平凡人的勇敢:消防员“逆行火场”救人(如四川凉山森林火灾中牺牲的消防员),是“勇义”;医生“驰援疫区”抗疫(如钟南山84岁奔赴武汉),是“医义”;普通人“见义勇为”(如杭州“最美妈妈”吴菊萍徒手接住坠楼女童),是“侠义”。这些行为证明,“徙义”不必惊天动地,只需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正如孟子所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道义的价值超越生命。
四、不善不能改:过错修正的停滞
“不善不能改”的“不善”,是“过失”“缺点”,《论语?学而》“过则勿惮改”的“过”;“改”是“更正”“修正”,如《周易?益卦》“有过则改”。孔子认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键在“过则改之”,“不善不能改”是“知过而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