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慎言三境:孔子罕言利命仁的智慧(2 / 6)
却在葵丘会盟时“挟天子以令诸侯”,强迫诸侯承认自己的霸权;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曾受楚国恩惠,承诺“退避三舍”,但在城濮之战中,却利用楚军的信任击败对方,虽成就霸业,却违背了“仁”的承诺。这种“空谈仁而实弃仁”的行为,让孔子深感痛心,他认为过度言说“仁”而不践行,会让“仁”变得廉价,因此选择“罕言仁”,强调“行仁”而非“言仁”,将“仁”转化为实际行动而非空洞口号。
二、解析“罕言利”:克制言利,重义轻利的价值导向
孔子“罕言利”,并非否定“利”的存在,而是反对“唯利是图”,倡导“重义轻利”——将“义”作为判断利益的准则,在“义”与“利”冲突时,优先选择“义”。这种态度,既是对春秋功利乱象的批判,也是对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秩序的守护。
(一)“罕言利”的本质:不否定利,却反对唯利
孔子并非完全否定“利”的合理性,他承认“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如《论语?里仁》中记载,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明确肯定人们对富贵的追求是正常欲望。但他强调,追求“利”必须以“义”为前提,不能“见利忘义”。“罕言利”的本质,是避免过度强调“利”而忽视“义”,防止人们陷入“唯利是图”的误区。
1.义为利先:利益追求的道德边界
孔子认为,“义”是利益追求的道德边界,只有符合“义”的“利”才是正当的。他在《论语?里仁》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君子懂得以义为准则,小人则只知道追求利益。这里的“君子”与“小人”,并非指身份高低,而是指道德境界——君子在追求利益时,会先判断是否符合道义;小人则为了利益,不惜违背道义。
例如,孔子的弟子子贡,是春秋时期着名的商人,善于经商获利,但他始终以“义”为准则,不做欺诈、垄断等不义之事,而是通过诚信经营、公平交易获取利润。子贡的经商行为,得到了孔子的认可,因为他的“利”符合“义”的要求。相反,春秋时期的一些商人,为了谋取暴利,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甚至贩卖假冒伪劣商品,这些“唯利是图”的行为,便遭到孔子的批判。
2.罕言的目的:引导世人关注精神价值
孔子“罕言利”,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引导世人从对物质利益的过度追求中解脱,关注精神价值的提升。在他看来,物质利益只能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而精神价值(如道德、学问、理想)才能让人实现真正的幸福与价值。
《论语?学而》中,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之所以能在贫困中保持快乐,正是因为他注重精神价值的追求,将“仁”与“学”作为人生的核心目标,而非物质利益。孔子对颜回的赞赏,传递出“精神价值高于物质利益”的理念,而“罕言利”正是为了让世人意识到这一点,避免陷入“物质丰富而精神空虚”的困境。
(二)“罕言利”的当代启示:平衡利义,拒绝功利
在当代社会,功利主义盛行,许多人将“利”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为了金钱、权力、地位,不惜违背道德与法律,如商业领域的偷税漏税、制假售假,职场中的勾心斗角、不择手段,社交中的利益交换、虚伪奉承。孔子的“罕言利”,为当代人提供了重要启示——应平衡“利”与“义”的关系,拒绝功利至上,守护道德底线。
1.个人层面:以义制利,坚守道德
当代人在追求利益时,应像孔子倡导的那样,以“义”为准则,坚守道德底线。例如,企业家在经营企业时,不应只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应兼顾员工权益、消费者利益与社会责任,如华为公司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员工福利,投入大量资金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