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章 蛰伏与积累(2 / 4)

加入书签

流转时,意料之中地遇到了一些阻力。

几位与工部、京营将作监关系密切的官员提出异议,认为此举过于集中权力,且火药局原本职能单一,恐难胜任。

然而,端坐于文渊阁辅值房内的徐阶,在仔细阅罢奏疏后,沉吟良久,最终提起朱笔,在票拟条上写下苍劲有力的两个字:“可行。”

随后,他甚至还特意在奏疏末尾附了一句:“靖海伯公忠体国,锐意革新,此议深得强兵固国之要旨。

着兵部、工部及京营各相关衙署,尽力配合,不得推诿。”

消息传出,不少人为之愕然。

谁都看得出,此举一旦推行,陈恪掌控下的火药局权柄将急剧膨胀,成为大明军工体系的核心。

徐阁老竟如此轻易就点头了?

唯有陈恪接到消息时,并无太多意外之色,只是轻轻叩了叩桌面,对阿大道:“看,这就是‘不争’的好处。

徐华亭这是在投桃报李,用军工领域的绝对自主权,换取我不去干涉他在吏部、户部、乃至都察院的布局。

一笔政治交易罢了。”

他看得透彻。

徐阶需要的是掌控官员任免、钱粮流向、言论风向这些核心政治资源,至于军工生产,虽重要,但毕竟专业性强,且投入巨大、见效周期长,短期内于他的权力布局影响不大。

用一个他原本就难以完全掌控的领域,来换取一个潜在对手的“中立”

甚至“合作”

,对徐阶而言,是一笔极其划算的买卖。

很快,皇帝的朱批也随之而下:“照准。

着靖海伯陈恪悉心办理,务期实效。”

有了皇帝和辅的双重背书,陈恪推行起改革来,雷厉风行。

他先将杨继盛的“铁面无私”

挥到了极致。

火药局内部但凡有敢在用料、工艺、验收上动手脚、磨洋工的,无论背景如何,一经现,立即由杨继盛按新制定的严苛规章惩处,轻则杖责革职,重则移送法办。

一时间,局内风气肃然,效率陡增。

吴兑则长袖善舞,负责与兵部、工部、户部各级官员打交道,协调资源调拨,化解外部阻力,将陈恪的意志顺畅贯彻下去。

陈恪自己则几乎泡在了火药局新辟的“匠作研造坊”

内。

他凭借越时代的见识,亲自提点那些挑选来的巧匠:如何优化颗粒火药的配比和压制工艺以提高燃烧效率;如何设计定装弹药以提升射;甚至开始尝试用失蜡法铸造更轻便、射程更远的野战铜炮……

他并非凭空想象,而是充分结合了这个时代现有的工艺水平,进行循序渐进的改良。

每一样改进,都伴随着反复的试验、失败、再调整。

汗水浸透夏衣,火药熏黑脸庞,是常有的事。

但他乐此不疲,仿佛找到了比朝堂博弈更让他安心踏实的领域。

然而,陈恪的视野从未仅仅局限于几件火器。

他所有的心血,所有的隐忍,所有的经营,最终都指向同一个宏大的目标——开海!

唯有开海,才能打破陆上资源的桎梏,通过海外贸易获取巨额财富,支撑起一支真正强大的、以火器为核心的新式军队的建设和维持。

唯有开海,才能打破现有利益格局,为大明注入新的活力,从根本上解决财政、边防乃至社会流动性的困局。

在军工体系初步理顺,新式火铳的样品试制取得突破性进展后,陈恪认为时机稍趋成熟。

他选择在一个嘉靖帝斋戒后心情看似不错的午后,于西苑精舍觐见时,看似不经意地,再次提起了开海之议。

他奏对的角度极为巧妙,并未直言开海通商之利,而是着重强调“御寇于外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