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章 蛰伏与积累(3 / 4)

加入书签

>的必要性。

“陛下,”

陈恪言辞恳切,“如今东南倭患虽暂平,然其根未除。

倭寇如野草,烧之不尽,盖因其有海路可通,有巢穴可依。

我大明水师虽勇,然战船火力、续航皆不及西洋夷舰。

臣督造新式火器,虽可强军,然终为陆上之防。

若欲永靖海疆,非打造一支可驰骋大洋、坚船利炮之水师不可。

然打造维持此等水师,耗银巨万,非如今国库所能长久支撑。”

他稍作停顿,观察了一下嘉靖帝的神色,见其并无不耐,才继续道:“臣愚见,或可于沿海择一二合适港口,仿宋元旧制,设市舶司,有限度地允准海商出入,官府抽分征税。

如此,一则可笼络沿海豪强,使其不为倭寇内应,反为我所用;二则所获税银,可专款专用,用于打造、养护水师战舰。

以海之利,养海之防,或可事半功倍,真正御敌于国门之外,使陛下永无东南之忧。”

这番话,已然将开海的直接目的包装成了“强化海防”

,且将收益与军事开支直接挂钩,试图绕过“与民争利”

、“违背祖制”

的敏感话题。

嘉靖帝手持玉圭,静静听着,浑浊的眼中看不出喜怒。

良久,他才缓缓开口:“以海之利,养海之防……听起来,倒似有些道理。

元末明初,倭患亦时有之,太祖、成祖时,亦未曾全然禁海……”

陈恪心中刚刚升起一丝希望,却见嘉靖帝话锋一转:“然,此事牵涉甚广。

沿海卫所、地方州府、乃至民间生计,皆与此关联。

需从长计议,不可轻决。

你的忠心,朕知道了,奏疏留下,容朕细思。”

一番话,滴水不漏,既未否定,也未答应,只是“留中”

再议。

陈恪心下一沉,知道此事绝非嘉靖帝“细思”

便能通过。

果然,不过两日,都察院、六科给事中中,便接连有御史言官上疏,言辞激烈地反对开海之议。

他们的理由冠冕堂皇:“祖制不可违!

海禁乃太祖高皇帝定下的国策,以防奸民勾连外夷,祸乱中原!”

“开海必导致白银外流,物价腾贵,动摇国本!”

“沿海小民,多以渔盐为生,若开海通商,巨舰往来,必夺其生计,使其流离失所,恐生民变!”

“市舶之利,实则微薄,且易滋生贪腐,徒耗朝廷精力,于国无益!”

一时间,“违背祖制”

、“动摇国本”

、“与民争利”

几顶大帽子狠狠扣下,仿佛陈恪提出的不是一项强国之策,而是祸国殃民的毒计。

陈恪坐在靖海伯府书房,看着阿大抄录回来的几份言辞最激烈的奏疏副本,面色平静,唯有眼底深处掠过一丝冰冷的了然。

他深知,这些看似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引经据典的反对声浪,其根源绝非他们对祖制有多么忠诚,或对百姓生计有多么关切。

真正的根源,在于利益。

如今东南沿海的私人海上贸易,早已被沿海的豪强大族、以及与他们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朝中官员所把持。

他们通过走私,获取着惊人的暴利。

一旦开海,设立市舶司由官府征税管理,等于断了他们的财路,将这块肥肉收归国有,或者说,由朝廷和皇帝主导分配。

他们岂能甘心?

这些上疏的言官,不过是那些利益集团的传声筒和前台打手罢了。

徐阶默许甚至暗中推动这一切,既是为了维护支持他的江南士绅集团的利益,也是为了借此敲打陈恪,提醒他谁才是朝堂真正的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