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集:海外工坊(2 / 3)

加入书签

,第二天往灶膛里加石块控温,直到第三天傍晚,阿米尔抱着一堆干燥的椰壳跑进来:“我奶奶说,以前熬椰糖时,用芒果木混椰壳,火就稳了!”他们把椰壳掰成小块,和芒果木交替放进灶膛,火焰果然变得温顺起来,舔着锅底的糖液,慢慢泛起琥珀色的光,还飘出淡淡的椰香。

当第一只“莲花糖龙”从模具里取出时,整个工坊都安静了。琥珀色的糖龙盘绕在莲花座上,龙鳞是阿米尔照着海娜手绘的纹样刻的,细密的纹路里还嵌着少量藏红花粉,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橙红;龙首的莲花冠用镊子捏出层层花瓣,最中心嵌着一颗磨碎的冰糖,像银匠摊位上的红宝石。

卡维里轻轻碰了碰龙角,指尖传来糖体的微凉,忽然红了眼眶:“我明天要把它带给女儿看,告诉她,龙也可以伴着莲花,是温柔的守护兽。”那天傍晚,卡维里的女儿抱着莲花糖龙,在工坊门口转了好几圈,小脸上沾着糖屑,却舍不得咬一口。

消息像长了翅膀,很快传到附近的村庄。先是有村民带着自家种的甘蔗来换糖龙,说要挂在孩子的床头当护身符;接着寺庙的僧侣也找上了门,希望定制一款“莲花糖龙灯”,用于即将到来的排灯节祭祀。林砚索性在工坊旁隔出一间小屋子,摆上简易的熬糖工具和模具,做成“体验室”,让来参观的人都能亲手捏一个小糖龙。

最让林砚意外的是拉吉夫老人的到来。老人是当地有名的“史诗讲述者”,每天傍晚都会坐在广场的老榕树下,给孩子们讲《罗摩衍那》的故事。那天他拄着拐杖走进工坊,手里攥着一本泛黄的手抄本,封皮都快磨破了,里面的纸页脆得像枯叶。

“孩子,你看这个。”拉吉夫老人翻开手抄本,指着一幅手绘的图案,纸上画着一只长着龙身、顶着莲花冠的神兽,龙爪踩着莲蓬,旁边的梵文注释已经有些模糊,“这是‘莲花守护兽’的故事,传说它住在恒河深处,每到丰收季就会浮出水面,给村民带来甜美的果实。你们的糖龙,和它太像了。”

林砚凑过去,指尖轻轻拂过纸页上的纹样,忽然明白师父说的“让糖龙在当地生长”是什么意思。她教当地人熬糖、塑形,可当地人也在用他们的文化、故事,给糖龙注入新的生命力——阿米尔把妹妹婚礼上的海娜纹样刻进龙鳞,卡维里在糖液里加藏红花,拉吉夫老人每天来工坊,给学徒们讲莲花守护兽的传说,连最调皮的孩子,捏糖龙时都会认真地问:“爷爷,今天的守护兽,要带着多少朵莲花呀?”

排灯节那天,工坊里忙得热火朝天。僧侣定制的莲花糖龙灯被挂在寺庙的正殿,灯芯点燃后,琥珀色的糖体透出暖黄的光,龙身的莲花纹样在墙上投出摇曳的影子;村民们带着孩子来体验室,小桌子上摆满了捏好的小糖龙,有的龙尾缠着做的云朵,有的龙首顶着小小的芒果干,满是孩子气的创意。

半年后,加尔各答举办“一带一路文化周”,林砚的糖龙工坊成了最受欢迎的展位。展位前摆着大大小小的莲花糖龙,最大的那只足有半人高,龙身缠绕着用糖做的茉莉花藤,吸引了不少人驻足拍照。

那天下午,印度总理的夫人也来到了展位前。阿米尔握着话筒,声音有些发颤却很清晰:“夫人,这是中国的糖艺,也是印度的莲花。我们把恒河的水汽、茉莉花的香,都融进了糖龙里,它是两国共有的吉祥符号。”夫人拿起一只小巧的莲花糖龙,指尖轻轻摩挲着龙鳞,笑着递给身边的孩子:“记住这份甜,就像记住两国的友谊,要一直甜下去。”

文化周结束的那天晚上,林砚、阿米尔和卡维里抱着刚做好的“夜光莲花糖龙”来到恒河畔。糖龙的眼睛里嵌着当地特制的荧光石,在夜色里泛着柔和的光。阿米尔蹲下身,把糖龙放进河水里,轻声说:“我们想把它放进恒河,就像放河灯一样,祈求这份技艺能一直传下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