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残灯犹照药庐春道脉潜随针影深(2 / 6)

加入书签

待敌,此墨家之智”

,墨迹距今已有千年,却仍透着鲜活的哲思,字旁还画着幅小图:左边是道家“流水穿石”

,右边是墨家“守城护民”

,中间用根银针连接。

墨羽抱着个破旧的罗盘进来,盘沿的铜箍已生绿锈,但盘面的道家二十八宿图却异常清晰,角、亢、氐、房等星宿的位置,被人用朱砂补了墨家的“备城门”

方位。

“您看这‘角宿’的注释,道家说‘角为天关,主造化’,墨家却补了‘关者,非拒人于外,乃护人于内’。”

少年转动罗盘,指针(指针是根微型青铜针)停下时,同时指向“坎”

位与“北门”

,“道家讲‘柔弱胜刚强’,墨家讲‘守城者以弱胜强’,原来两家说的‘弱’,都是‘守中’的意思。”

他指着盘底的铭文,是用蝌蚪文写的“道墨同衡”

,“这罗盘能同时测定方位与时辰,道家用来推演经络流注,墨家用来规划药站布局,您看这‘子时’的刻度,既标着‘胆经当令’,又写着‘药站换班’。”

药庐外突然传来钟鸣,声音与终南山的“报时钟”

不同,带着青铜的厚重感,三短一长的节奏,正是墨家“传灯令”

的信号。

素问推开竹窗,寒风卷着雪沫扑面而来,山腰的迷雾中浮现出座石塔,塔身为青灰色砖石砌成,每层都有拱形窗,窗棂左为道家“云纹”

,右为墨家“雷纹”

塔门的匾额上,“道墨阁”

三个字正在光,左边道家云纹里藏着“为而不争”

,右边墨家雷纹中嵌着“兴天下之利”

,两种纹饰在光晕中渐渐交融。

“那是隋末战乱时,两派传人共建的藏经阁。”

她指着塔尖的铜铃,铃身刻着《道德经》的“天长地久”

,笔画间的凹槽里填着朱砂;铃舌却是墨家的“传灯令”

,正面刻“兼爱”

,背面刻“非攻”

“风吹过时,‘上善若水’与‘兼相爱,交相利’的声浪会同时响起,合在一起竟成‘爱人如爱己,治国如治身’。”

素问的指尖拂过窗台上的积雪,那里有串新鲜的脚印,鞋纹是道家的“八卦”

与墨家的“方孔”

相叠的样式。

明轩突然指着石塔第三层的窗口,那里有个模糊的人影正在翻书,手中竹简的左侧写着“我无为,而民自化”

,右侧批注着“民自化者,需有城可守,有药可医”

那人的衣袖拂过窗沿时,露出腕上的串珠——三颗道家“太极珠”

与两颗墨家“矩尺珠”

相间,转动时出“叮叮”

的轻响,与药庐的铜壶滴漏声相和。

“那人的手势,是在结‘太极针’的起手式!”

少年想起灵枢教他的针法,“您说这针法要‘以道御针,以墨定穴’,原来‘御’的是自然之理,‘定’的是兼爱之心。”

他突然现人影翻动的竹简,边缘有个极小的缺口,与张师兄留给明轩的药囊碎片形状完全吻合。

灵枢将青铜针插进桌案的“足三里”

木人穴位,针尾的“道墨相济”

四字突然亮起,金色的光芒顺着木纹流淌,照亮案下的暗格。

暗格里的《针经》用帛书制成,虽历经千年,却依旧柔韧,上面有行蝇头小楷:“针有三针,道一针通神,法自然;墨一针通形,利天下;合二为一,方通人”

“当年列子拜访墨子,两人论‘力’与‘德’,最后达成共识:‘力者,非强梁也,乃护生之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